【至善特輯】從尖石後山到雲南大山 / 董事 蔡延治

【至善特輯】從尖石後山到雲南大山 / 董事 蔡延治

翻開台灣歷史,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台灣各方面百廢待興。透過聯合國及教會的努力,台灣得到許多美國的援助,重點都在孩子身上,例如:奶粉、麵粉、鈣片等營養品,還有各式精美的文具和漂亮的卡片,讓當時茫然的身心靈得到安撫。為什麼孩子們要優先得到照顧?因為孩子是這個民族的未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品質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

經過七十多年的生息與努力,當我們發現雲貴高原上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孩子在不知未來為何時,台灣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集合眾人之力,用推己及人的態度,將我們照顧孩子的經驗帶到中國,分享與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雲南麗江。

從泰雅經驗出發

十多年前艾利颱風重創新竹縣尖石鄉後山,部落家長進入重建中的多元就業方案,間接地看見部落嬰幼兒托育的需求。十年中曾有四個山頭設立了幼兒照顧中心,培育出多位泰雅族媽媽老師,她們在至善「陪你長大」的計畫中和孩子們一起成長。這次,他們將十年的學習心得,透過泰雅文化的教學,讓麗江的納西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幼兒園老師們,重新看重自己的文化,並再次看見幼兒教育的重要。

所謂的「在地文化」,就存在我們平日的生活中,但是,經常被外來的強勢文化或主流文化所壓迫,甚至取代,以至於逐漸式微。雲南省有二十五個少數民族,點綴著雲貴高原各山頭,但是各族人本身對自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的重視度,有待商確。

從別人的文化中認識自己的文化

泰雅族是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的圖騰、紋面圖像或風味餐等經常出現在國際舞台。後山泰雅族媽媽老師,體認了泰雅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之後,經過整理,將最精隨的部分,分享給麗江玉龍縣的幼兒園老師們。現場有許多不同民族的幼教老師,在學習過程中聽到最多的對話是:「我們也有陷阱ㄟ;我們也有類似的…,這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特色喔?也可以教喔?我沒有想到要把這些放在課程中。」泰雅媽媽們帶領的文化課程,引起很大的迴響,在場的老師們七嘴八舌的討論哪些文化可以入課。

納西族和白族的老師們也分享了民族舞蹈、情歌對唱、多彩的服飾,泰雅媽媽們爭相試穿納西的披星戴月,白族的多層帽子,嬉笑中也體會到其他民族婦女的辛勞。

學習 包容 努力

台灣很幸福,台灣的孩子很幸福,這是比較出來的。生活在幸福的地區,有時感受不到幸福的味道,只有在其他地區生活後才比較得出來。兩個山頭少數民族媽媽老師們的交流,彼此學習對方的優點,也重新認識自己文化中的精彩。

沒有文化的民族等於不存在。站在金沙江邊,交流泰雅文化的同時,回首台灣,我們更要珍惜台灣原住民的文化,也要努力為原住民部落幼兒教育爭取更多必要的資源。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