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迢迢上學路 愛心助成圓夢康莊道-國語日報

學童迢迢上學路 愛心助成圓夢康莊道-國語日報

2014-11-23

報導‧攝影/吳欣恬


圖說:洋芋廠的七名學童,每週都要走上一趟五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到達學校。

雲南彝族小村落「洋芋廠」,當地學童的上學路,需要走上五個小時,而家中經濟條件不佳,讓求學之路更顯艱難。在認養人的資助下,學童可以滿懷夢想,安心念書。走訪當地,認養人也見到學童因環境磨鍊而養成的堅強意志。

雲南麗江的「拉市海」位於茶馬古道上,近幾年發展觀光,讓當地的納西族生活有很大改善。但從拉市海再往山裡約兩小時車程,越過山巔,有一處名為「洋芋廠」的彝族小村落。這裡海拔高三千八百公尺,觀光客難以抵達,居民仍維持耕種和飼養牲畜的傳統生活。這個地名由來很簡單,馬鈴薯是當地重要作物,而當地婦女仍穿著彝族傳統服飾。

近兩年,為了改善經濟,中國政府輔導當地居民種植中藥材瑪卡。馬鈴薯一公斤只能賣一元人民幣,瑪卡一公斤則能賣到五十元人民幣。玉龍第二中學初三的劉曉風和初二的劉曉如,家都住在洋芋廠。

 

面對逆境 堅持念書不放棄

每週日吃完午飯,劉曉風和劉曉如就帶著五名同村的弟弟妹妹前往學校,年紀最小的只有五歲。七個孩子一趟上學路要五個小時,冬天下雪時,還要帶著木棍,沿路把雪撥開,黃土路溼滑,路程中難免摔跤。到了週六,七人再結伴回家。

劉曉風的父母健康不佳,家裡土地種的馬鈴薯只夠自家吃和餵豬,賣羊是主要收入。劉曉風與認養人李輝通信,信裡曾提及想中斷學業打工賺錢。李輝開導她,繼續讀書才能改善家中經濟,並報答父母。然而,父母的辛勞仍讓劉曉風掛心,每週六一回家,就趕忙協助家務和農事。

進到劉曉風的房間,床鋪下的棉絮都已破爛,被子也薄得難以應付高山嚴寒,屋頂有縫隙,下雨就漏水。四塊磚和一塊木板搭成書桌,電力不足,就點著蠟燭念書。只有過年,才能多一件新衣的劉曉風,收到李輝帶來的禦寒外套最是開心,她說以後想當服裝設計師,設計衣服給家人穿。

劉曉如回憶,小學的女教師很照顧她,有一次她生病,還背著她走了十多分鐘路到醫院。為了報答師恩,她也立下當教師的志向。

劉曉如家中以務農為生,收入不豐,小學五年級時曾因爸爸腰痛難以下田,暫停學業回家幫忙,雖然只停了兩三天就回到學校,但她表示當時的自己好想念書。劉曉如沒有自己的房間,但有一張書桌,沒有椅子,她只能站在桌前念書,一站都是一小時以上的時間。

 

傳遞關懷 用心資助分享愛

劉曉如的認養人是藝人苗可麗,為了和劉曉如見面,苗可麗放棄出席撞期的金鐘獎典禮,並把女兒穿不下的衣物千里迢迢帶到雲南。劉曉如一穿上暖和好看的外套,直呼好喜歡。

認養雲南學童邁入第七年的李輝說,環境的磨鍊讓雲南大山裡的學童意志堅強。愛爬山愛旅遊的李輝,每年都會挑選自己拍攝的照片,製成隔年桌曆,並為每個認養學童寄去一本。因為認養學童一句「沒看過海」,他特地到南方澳拍下海景放進桌曆,讓雲南的學童看看海的樣子。身為認養人,他說,自己在心靈精神上給雲南兒童的有限,從兒童身上感受到的更多。

贊助雲南貧童助學計畫

至善基金會愛心專線 (02)2388-9118
郵局劃撥帳號:50054640
戶名: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期盼您的愛心與支持,請由此下載
郵局轉帳授權書   銀行轉帳授權書   信用卡轉帳授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