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阻礙成長路 認養成就學習夢-國語日報

經濟阻礙成長路 認養成就學習夢-國語日報

2014-11-09

報導‧攝影/吳欣恬


圖說:認養人楊淑英(左)到和志月(中)家中,勉勵她好好念書,和志月的媽媽則在一旁陪伴。

雲南麗江大山中的少數民族,生活物質條件原本就欠缺,一旦家中發生變故或是少了經濟支柱,生活就更形困難,要維持家中孩子繼續就學,也就相當不容易。臺灣認養人到了當地,親身體驗認養學童的學習環境,也為學童滿懷希望的笑容感動萬分。

納西族的和明慧就讀初中二年級,去年底母親在田裡耕作時,駕駛拖拉機發生意外,重傷癱瘓在床,原本體弱的父親也沒有餘力耕種,只能將家中田地出租,原本種植烤菸,一年有約五千元人民幣收入,現在只剩三百元人民幣。

經濟重擔 求學路迢迢

和明慧平時住校,因為回家要坐兩小時的交通車,且來回車資已從二十元人民幣漲為五十元人民幣,為了減少開銷,她三四週才回家一趟。她常掛念家中媽媽的病情,以及父親的身體狀況,每天都要和家裡通過一次電話才放心。

至善基金會今年為和明慧安排認養人,協助她的生活及就學開銷。她在學校與認養人李宗悌爺爺相見歡,並邀請李爺爺回到家中,看到李爺爺帶來的生活與學習用品,她和癱瘓在床的媽媽兩人感動得哭成一團。和明慧的媽媽說,擔心影響女兒的情緒,自己從不敢在孩子面前掉眼淚,但貼心的和明慧還是擔心爸爸身體狀況無法負擔家中經濟,曾經透露不想再念書的念頭,但是她仍鼓勵女兒繼續念書。

和明慧說,有了李爺爺幫助,家中經濟壓力減輕了,也讓她想著有李爺爺這麼關心她,於是和李爺爺約定,一定要好好讀書念完大學。

同樣是納西族的和志月,父親在她上小學前病逝後,靠著媽媽種土豆(馬鈴薯)拉拔她和哥哥長大,兩兄妹上學時,家中十幾畝田全靠媽媽耕種。但一公斤土豆只能賣一元人民幣,因此家中除了烤火的火爐和幾個櫃子,可說是家徒四壁。

和志月與就讀高中的哥哥在學校成績都不錯。每當假日回家,也都會幫媽媽耕作。冬天天寒地凍時,手被凍裂是常有的事。她說,未來想當服裝設計師,可以製作衣服給媽媽穿。

見貧童興認養念頭

愛攝影的李宗悌高齡七十八歲,常在世界各地拍攝大自然景物。旅程中看到許多少數民族生活困苦,讓他開始想辦法幫助他們。擔任至善基金會認養人已邁入第五年,認養了十名少女。他要和明慧在他臉上親一下,因為他相信和明慧以後一定會是大人物,到時候他要跟別人炫耀「和明慧曾經在我臉上親過一下!」

和志月的認養人楊淑英,則是在五年前看了一篇報導,描述美國家庭領養非洲兒童,從小讓兒童和原生家庭保持聯絡,等接受完高等教育後,讓他回去幫助家鄉改善生活,讓楊淑英興起仿效的念頭。目前國內法規難以領養國外兒童,楊淑英去年看了至善基金會的報導,覺得認養也是不錯的方式,她說,自己個性雞婆,成年後有能力了,更想把自己擁有的和別人一起分享。

贊助雲南貧童助學計畫

至善基金會愛心專線 (02)2388-9118
郵局劃撥帳號:50054640
戶名: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期盼您的愛心與支持,請由此下載
郵局轉帳授權書   銀行轉帳授權書   信用卡轉帳授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