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校園環境艱困 營養餐食大不易-國語日報

偏鄉校園環境艱困 營養餐食大不易-國語日報

2014-11-05

報導‧攝影/吳欣恬

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這些少數民族居住在兩三千公尺以上的大山裡。即使當前全中國正快速邁向現代化,雲南許多大山裡的時空卻彷彿靜止,艱困的生活環境令外界難以想像。


圖說:新民完小的學生,即使物質條件不佳,仍然有著天真的笑容。

這裡不但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要提供一頓營養足夠的午餐都不容易;孩子們為了上學,走上四五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沒什麼稀奇;而家中的書桌是疊起的磚頭加上木板,搖曳的燭光就是檯燈。

至善基金會麗江工作站自二○一二年起展開「學校營養餐改善計畫」,首先挑選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奉科鄉的新民完全小學,和當地農戶合作,讓長期乾旱的地區也能穩定供應蔬菜,改善學童的飲食均衡。

供三餐 減輕經濟負擔

大陸地區的完全小學,是指全日制六年制或五年制小學,以區別通常只設置一到四年級的不完全小學,又稱為初小。

從麗江市區要五個小時的車程才能抵達新民完小,全校有十六名教師、兩名炊事員和一百六十五名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學生全都住校,每週六早上回家,隔天晚上回到學校,路程最遠的,要走上四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新民完小的廚房是一間破舊磚房,炊事員將當天蘿蔔燉排骨和炒土豆(馬鈴薯)的兩道配菜放在大盆裡,九個學生一組,人手一碗白飯,圍著桌子搶夾配菜。飯後就在操場空地上就地洗起餐具,午餐和晚餐的餐具則分別由女生和男生輪流清洗。

校長木樹武說,目前學生的早餐是饅頭,午餐和晚餐都是兩菜一湯,每名學生每天伙食費不到十元人民幣。他表示,新民完小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普遍不好,幸好在政府和民間機構的資助下,現在伙食費和學費都不需家長負擔,也提高家長讓孩子就學的意願。

六年級的和芸目前十六歲,是新民完小年紀最大的學生。她八歲時因家庭因素輟學,直到十二歲才再度就學。她的夢想就是以後能在學校煮飯給其他學生吃。

增營養 身高體重達標

六年級的王敏說,以前,午晚餐只有白飯配菜湯,一週兩次肉,菜湯裡只有幾片菜葉。她表示,現在伙食好吃多了,餐餐也都有肉。楊姣瑩最愛吃番茄炒蛋,因為小時候爸爸會炒給她吃,所以她說如果伙食裡能出現番茄炒蛋就太棒了。不過她也曾聽說,再更早幾年,學生是要自己帶著一週糧食和柴火來學校煮食的,還要看管好自己的糧食。

農戶和玉蘭三年前開始和新民完小合作提供蔬菜,計畫剛開始時,因為和玉蘭還在學著種菜,收成不穩定,學生常沒蔬菜吃,後來至善基金會派農技人員教導,現在一年四季都能穩定供應。

計畫開始前,新民完小的學生因為長期營養不足,身高體重都和中國的國家健康標準有一段差距。營養餐計畫實行一年半後,學童的身高體重都達標準了,讓基金會有信心尋找下一所需要改善營養餐的學校,讓更多大山裡的孩子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贊助雲南貧童助學計畫

至善基金會愛心專線 (02)2388-9118
郵局劃撥帳號:50054640
戶名: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期盼您的愛心與支持,請由此下載
郵局轉帳授權書   銀行轉帳授權書   信用卡轉帳授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