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光河流文化:守護射魚傳統 尖石獵人不放棄
【記者許純鳳專題報導】泰雅族的文化向來與河流息息相關,代代相傳射魚技能,然而,整個新竹縣尖石鄉馬里光部落,懂得魚箭技術的族人已寥寥可數。65歲的哈用.尤命深切期盼後代承接魚箭技術,傳承泰雅的漁獵文化。 一臉慈祥的哈用.尤命是馬里光部落的射魚高手,他的最高紀錄是光靠一根魚箭,射中6條魚。哈用.尤命還記得,6歲時跑到溪邊射魚,只要肚子餓,就到溪邊射魚,「夏天每天都去!」魚兒都很大隻,他曾經射過50多公分長的魚,重量將近兩公斤。哈用.尤命笑說,小時候還曾經偷拿爸爸專門射鰻魚的魚箭,興致沖沖地到溪邊射鰻魚,不料,出手後,魚箭竟然拔不出來,他焦急地回家找爸爸求援,才知道原來自己射中的不是鰻魚,而是木頭,相當難為情。 最恨攔砂壩大怪獸 泰雅族的地名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哈用.尤命帶領青年們認識水生植物時,提到在馬里光溪上有一段被泰雅族人稱呼為「鰻魚的家」,鰻魚時常在該定點出沒,後來因為政府興建攔砂壩,鰻魚無法迴游,最後消失無蹤。除了鰻魚,其他漁獲也大量減少,他氣憤地說:「攔砂壩是我們(泰雅族)的最恨!」 哈用.尤命的兒子,40歲的撒盎斯.尤命批評,攔砂壩是「大怪獸」,還沒有攔砂壩、開路之前,這裡河水清澈,每到星期天,做完禮拜,接近中午時分,大伙便一同到河邊射魚,「射完馬上煮」,味道相當鮮美。 攔砂壩興建後,一切風雲變色,河流生態破壞殆盡,泰雅族人過去會將漁獲分享給族人,然而,買賣觀念進入部落後,破壞泰雅族傳統「分享」精神,有些族人甚至以電魚增加漁獲量,造成溪裡的魚越來越少。他強調,保育目的並非為了賺取利益,而是希望下一代「仍然有魚可吃」,傳承傳統文化。
手製魚箭 品質掛保證 除了射魚,哈用.尤命的製作魚箭的功夫相當了得,撒盎斯.尤命滿臉驕傲地說,「爸爸是馬里光最會射魚的!」不少族人都向釣具行指定,要求買爸爸親手製作的魚箭,不但耐用,還有「保固」。哈用.尤命從11歲開始就向爸爸和阿公學作魚箭。製作魚箭的難度很高,他學了好多年,技術才慢慢精進。他指出,做好魚箭的訣竅在於細心、具備足夠的專注力,一失神,就可能把魚箭倒勾弄歪。因此,他製作魚箭時鮮少和人談天,甚至還會把太太支開,以便全心全意產出品質優良的魚箭。 雖然是魚箭製作好手,不過,哈用.尤命的本業是種水蜜桃,農閒時才會製作魚箭,不光自己使用,還賣給釣具行。他神氣地說:「一年大概可以賣5百隻魚箭,有時候還做到來不及賣捏!」
傳承事業 後繼有人 撒盎斯.尤命有意承接爸爸的製作魚箭的事業,一方面為了傳承漁獵文化,另一方面,魚箭的利潤不錯,「一天只要做4支,就能賺兩千元。」爸爸已打響知名度,他以後能藉此謀生。 爸爸對他做的魚箭評價如何,撒盎斯.尤命苦笑:「從沒讚美過!」這也是泰雅族的文化之一,父親對兒子總是特別嚴厲,絕對不會稱讚兒子,只會批評,用意是希望兒子可以更努力,做得更好。 近日,哈用.尤命的女婿開始向他學習製作魚箭的方法,他很樂意傳授,唯獨製作魚箭的工具絕對不會傳承給外人。哈用.尤命笑嘻嘻地說,他希望將這些射魚的工具傳給自己的下一代,讓子孫們仍可看見驕傲的泰雅族射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