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印龍 助學 接認養兒來臺讀書 - 國語日報
2015-08-11
愛跨越國界 系列三
馮印龍 助學 接認養兒來臺讀書
對於多臺灣人來說,每個月捐助數百元給貧苦兒童並不困難,但對受到援助的越南貧童而言,臺灣認養人給的,不只是金錢幫助,他們同時成為貧童的心靈支柱。認養與被認養的關係,昇華成真正的牽絆與親情。
戴起老花眼鏡,臺灣認養人馮印龍用越語讀出聲明,他將每年提供一千美元的獎學金給德山兒家的高中、大學院生。馮印龍為和越南認養女兒黎氏秋溝通,學習越文五百小時,甚至接黎氏秋到臺灣學華語,讀研究所。
馮印龍偶然得知至善基金會徵募認養人,想起國中時期參加時事研究社,當時正是越戰期間,因此讀了許多相關報導,讓他始終記著越南這個國家。馮印龍認養的第一個越南兒童是當時十五歲的德山兒家院生黎氏秋。

馮印龍(左)夫婦到越南看黎氏秋(右),了解她的生活狀況。
他學越語 盼溝通無礙
馮印龍主動寫信給黎氏秋,了解她的身世。黎氏秋父親過世後,母親禁不起打擊而心智喪失,無力撫養黎氏秋五個兄弟姐妹,親戚只好把他們送到德山兒家。透過書信,馮印龍和黎氏秋建立起父女情。
二○○五年,馮印龍一次到越南看黎氏秋,出發前特地買了一本越南語入門自學,見到女兒時卻說不出幾句越南話,回臺後就拜師學越語。馮印龍告訴黎氏秋,只要好好讀書,就算賣地賣房,他都願意供她繼續升學。黎氏秋也沒辜負馮印龍的期待,在德山兒家時常清晨三四點起床,只為能專心讀書。
黎氏秋大學畢業後,馮印龍接她到臺灣師大上了七個學期的華語,後來她就讀銘傳大學觀光所,但因課業壓力,叔叔又中風,就回越南工作。
她學華語 找到好工作
由於黎氏秋華語流利,回越南一個多月就到越南臺商公司擔任翻譯,薪水約新臺幣一萬元,是一般上班族的三倍。她平常還在越南工作介紹所擔任華語教師。
黎氏秋最近打算結婚,馮印龍得知後表示,會帶家人到越南喝喜酒。馮印龍和黎氏秋的緣分,不因黎氏秋返回越南而結束。
認養兒有好歸宿 江慶鴻樂當現成阿公
來自越南中部廣治省鄉下的黃氏小,父母在她三歲時離異,她母親獨力撫養三名子女。她國中一年級時接受江慶鴻認養,當時她每天只上學半天,放學後就到菜市場撿垃圾賺錢。
黃氏小為幫助家計,高中畢業後到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工作,因此認識現在的先生,兩人育有一女。雖然不再接受江慶鴻資助,但黃氏小一直惦記著江慶鴻,於是透過網路找到至善基金會,試圖聯繫江慶鴻。
黃氏小說,從小到大都沒有父親,江慶鴻就是父親,和他書信往來,成為她的精神寄託;她不敢想像,如果沒有江慶鴻的幫助,自己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江慶鴻說,黃氏小當時寫給他的信透露出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無助,他盡力安慰鼓勵她。
江慶鴻今年夏天再度和黃氏小見面,還為黃氏小的女兒準備芭比娃娃當禮物。被媒體開玩笑是「現成外公」,江慶鴻不以為意,忙著要翻譯關心黃氏小的生活現況,他說,畢竟是第一個認養的孩子,他永遠不會忘記黃氏小。兩人互留聯絡方式,未來將繼續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