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媽媽當老師 幼兒園就像家 - 親子天下
2015-12-03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深耕原住民部落福利,設置了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園長沙美‧伍道跟廚工奶奶兩人撐起這個中心,照顧六個四歲以下的泰雅族娃兒,這六個孩子中,五個是隔代教養...

圖片來源:鄒保祥 攝
夏末,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馬里光部落已微涼,採族語、中文「雙語」教學的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五個小小孩正在聽園長沙美‧伍道用泰雅族母語講繪本故事。沙美跟廚工奶奶兩人撐起這個中心,照顧六個四歲以下的泰雅族娃兒。
少子化、雙薪家庭衝擊後山部落的家庭,這六個孩子中,五個是隔代教養,年輕爸媽大多在距離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竹東鎮電子工廠上班,或當板模工,一週回來一次。
協助進修,部落媽媽當園長
沙美說她書念得不多、本來覺得沒資格教小孩,後來經過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培訓,考取保母證照。每年定期上蒙特梭利跟角落教學的幼兒教學課,現在的她充滿自信。
至善是國內少數深耕原住民部落的社福機構。二○○四年艾利颱風重創泰雅族為主的尖石鄉,至善原本只幫忙緊急救災,後來發現部落年輕爸媽為了生計必須下山工作,家庭功能弱化,山上孩子長大後下山讀書,出現一些自信偏低、學力不足、文化適應等問題。
至善看到問題的源頭,想從根本拉起孩子,便選擇尖石鄉較偏遠的後山部落玉峰村、秀巒村的四個國小做起,超過十年蹲點服務,至善做了三種模式獨特的原鄉服務:
一、從照顧孩子到家庭:至善曾在部落設置四個幼兒照顧中心,做中小學生輔導諮商,以及學生才能培育計畫,並培訓當地族人成為幼兒園老師跟認輔老師。
「幼照中心想要照顧的不只是孩子,還要支持大人,」至善新竹工作站社工督導何淑雲說。這也是至善提供服務的中心思想:不只要幫孩子,還要幫助家庭。由於年輕家長在山上難有穩定收入,至善沒有選擇比較容易的「發補助」,而是走麻煩的路,在部落創造工作機會。因為若是家長留在部落,家庭完整了,孩子成長就穩定。
二、強化原鄉孩子的體質與自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點滴注入愛與陪伴、打造自信,能強化他們面對困境當下的復原力。
因此至善以全人觀點照顧孩子們的課業、心理與家庭關係。有些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並非有生理上的特教需求,而是心理因素造成,因此至善在後山四個國小提供「陪你長大──尖石後山國小支持教學計畫」,引介山下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治療師,每週上山輔導學業、找出學業或人際關係不佳背後原因。想辦法讓孩子的周邊系統慢慢穩固。
除此之外,至善也在尖石鄉唯一一所國中──尖石國中,提供夜間多元課輔,如桌遊課程,以及「開心農場」農事課程等中途彈性課,用動手操作的課程吸引中輟生回校,有效大幅降低中輟率。
三、以平等角度提供服務:至善不是帶著主流文化高高在上的善意協助原鄉,反而希望把力量傳過去給當地部落,最終希望他們自立,並試圖在每個環節讓文化重現。
比方幼照中心的角落教學並非直接照抄山下那套,反而融入了泰雅族母語跟部落文化。二十歲之前,沙美的台語比母語還要溜,因為到幼照中心工作,讓她對母語更熟悉,自豪能成為傳遞泰雅文化的人。

圖片來源:至善基金會
教部落舞蹈,讓孩子找回自信
二○一三年,至善引介阿美族舞蹈家谷慕特‧法拉(光光老師)到後山來指導玉峰國小舞蹈社團,長期苦練下,玉峰國小已連續三年代表新竹縣參加全國賽,實力堅強。今年小六的徐婷軒跟劉亞欣,很享受跟全校孩子一起跳完一首曲子的成就感,更喜歡「跳泰雅的舞,感覺對自己的族群有一個貢獻」。
跳過提供表面、短暫資源的模式,至善在尖石鄉的服務選擇走長遠、艱難的路。回故鄉後山服務的社工比束苡‧馬幸,用原住民特有的比喻解釋,這裡許多孩子單親、隔代、寄居親友家,被丟來丟去內心很不安定,「就像鼻子過敏會影響學習」一樣,至善希望用各種方法讓孩子自我正向增強,因為「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一個未來的家庭,所以每一個孩子都不能放棄。」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由越裔德籍、來台讀書的佛門弟子善山師父創立。
1995年創立時原本是援助越南貧童的國際組織,後來也在台灣協助新竹縣尖石、高屏等原住民部落,做長期深耕的自立陪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