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媽媽到雲南 分享幼教經驗 - 聯合報
2016-03-14
當台灣泰雅族遇上大陸雲南少數民族,會擦出什麼火花?三位泰雅族部落媽媽日前隨至善基金會前往雲南,將十年累積的自身幼教經驗傳承至當地幼兒園,啟發當地幼兒教育新思維,希望孩子不只學習制式課程,更能「認識自己是誰」。

三位部落媽媽到雲南當地幼兒園示範角落教學融合文化課程,圖為「科學角」,教部落傳統陷阱。
記者洪欣慈/攝影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有五十二個民族,與台灣原住民一樣,各民族獨有的特色也正逐漸受漢文化侵蝕,孩子慢慢忘記母語、對自身文化感到陌生,父母有時和孩子講十句族語,孩子卻只回一句漢語。
何淑雲、羅蘋萍、游素美是新竹尖石鄉養老部落族人、媳婦,她們經十年累積,從農婦變成孩子們口中的老師,不只給了孩子陪伴、教育,有感於泰雅文化逐漸消逝,她們努力在幼教課程中融入在地特色。對部落孩子而言,學齡前是少數有機會留在部落接受教育的階段,從幼兒扎根,孩子出去後才會記得自己是誰、來自哪裡。
經專家提醒、指導,她們試著將生活點滴和智慧融入課程,例如和孩子去撿松果做美勞、教孩子做陷阱,帶孩子在部落到處逛,看到什麼教什麼。這次帶著經驗來雲南,示範泰雅紋面、編織、弓箭等課程,希望讓在地老師意識到「原來這也可以教」,挖掘自己文化中精彩的部分。

游素美(左起)、羅蘋萍、何淑雲是至善基金會培力的部落媽媽,成功翻轉部落幼教。
記者洪欣慈/攝影
部落媽媽們也將「角落教學」經驗帶到雲南。幼教專家蔡延治說,大陸幼教方式還是較嚴肅、權威,角落教學讓孩子在特定時間內自由選擇學習區,有助孩子滿足個別需求、自主探索,也可以結合民族文化,成為獨特的「角落」。
「教孩子我們很會,但教老師真的好緊張。」三位媽媽花了幾個月,把平常教孩子的課程轉化成具體教案帶到雲南,獲得當地幼教老師熱烈回響。雲南省玉龍縣幼兒園長汪冬梅說,以前只想到「教」孩子文化,但經泰雅媽媽分享後,想到可以帶孩子動手「做」,例如將納西族傳統文字東巴字、服飾中的「披星戴月」融入美勞課。
--------------------------------
「雲南幼兒照顧計畫」,預計募集一六○位愛心認養人,每月捐款六百元,用於協助當地幼兒園改善角落教學之軟、硬體, 並培育在地幼兒師資等。邀請您一起來支持雲南幼兒照顧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