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學,在具體進行風險管理、災害防救時,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危機管理學,在具體進行風險管理、災害防救時,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作者: 

admin
2011-03-17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寫道:「死不是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日本在災難中釋放出強大的能量,教導地球村的公民如何從災難中學習。 日本地震、海嘯、火山、颱風天災頻繁,自然界的無情沒有擊倒他們,並且在每次災難中學習。這次全球稱許的預警系統,就是日本政府從阪神大地震慘痛代價中學到珍貴的一課。 政府如此,人民更是一樣。日本人在大震中流露克己自制的文化,讓全球舉世動容。至善基金會提醒台灣社會,有鑑於災害所可能帶來的包含生命、經濟、政治,與社會等各方面重大影響與損失,必須要對災害進行有系統之管理。危機管理之相關概念,發展的較為完整。

    從日本面對災難的態度與能量,看得出日本面對突發事件緊急應變效能,包括來自政府應對能力之「公助」與社會應對能力之「互助」的連結與信任,透過平日落實的訓練演習,有效建構社區的預見能力。而政府的防救災預算也能夠在平時就強化防災公園、防災地圖、防災避難處所等關鍵基礎設施,提升緊急反應能力。日本這種以預防作為防救災重點的「安全文化」與「集體品格」的價值選擇,值得我國迄今仍以災害重建才編列特別預算的配置價值與習性深切省思與學習。 美好的人生並不在於擁有物質的一切,把自己貢獻出去,才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安全管理是一門以「文化」為基礎的集體品格與面對態度,懂得在別人生命困境中伸出手的人,會從中感到到付出的溫度與重量,也會對生命的寄託有了信心與依靠,為自己一生的幸福儲存在「互助」的關係與網絡中,人生中的悲歡離合固然是不幸,但愈大的挫折與不幸其實是上天賦予人類成長的一種試煉。人生時有無奈與無情,無從選擇但可決定面對的態度;而在決定面對的態度與勇氣之過程所展現的生命力與意志力,更是生命能力與品質。 感謝警大行政管理系主任李宗勳先生的提醒。至善基金會在此呼籲台灣社會在具體進行風險管理、災害防救時,關於危機管理的學理運用,是足可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