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心播雲南 資助孩童學習
認養孩童專題報導之1(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29日電)奉行愛心無國界,台灣愛心傳播到海外,從2006年雲南大山女童資助計畫開始至今,共資助了1165名生活貧困的孩童,今年也增加資助營養午餐計畫。
台灣至善基金會在董事長袁立德與執行長洪智杰帶領下,在1月3日到7日率認養人與台灣媒體訪問麗江工作站,並與當地縣政府簽定今年合作契約,並到幾名受資助女童家中訪問。
袁立德表示,基金會成立之初是善山師父對越南貧童進行的認養制度。之後,在台灣發生八八風災後,在台灣原鄉進行活泉重建部落計畫等,關懷原住民子女的就學狀況,服務範圍因而從越南擴展到台灣。2006年則啟動認養雲南女童計畫。
與其他非營利組織不同的是,基金會的台灣認養制度以當地國高中女童為主,因為重男輕女觀念,致女童受教機會低,當地農民年均收入都低於貧困線以下,不到人民幣2300元,學童上國中後,不論是通勤或是寄宿的花費就約一個家庭年收入,許多孩子被迫停止就學。
在大陸清華大學教授韓俊魁引薦下,台灣愛心自2006年4月進入麗江展開助學實驗計畫,2009年7月正式成立工作站。
麗江工作站主任和金妮表示,2012年在玉龍縣會有360名學生、寧蒗縣有410名學生、永勝縣有255名學生與古城區有140名學生;認養人計畫以女童為主,但仍有18名經濟困難的男童獲得資助。
為讓女童安心無慮上學,袁立德表示,認養女童計畫每學期給國中學生人民幣250元助學金,高中500元;另外,還有每年文具費補助;若順利升學也會獲得獎金。
了解受資助女童的生活情況,並傳遞台灣認養人的愛心,麗江工作站助學專員也親自走訪每個家庭,同時也發掘是否有更需要資助的孩童。每位女童都有名台灣認養人,他們每年會收到孩子們寄來的照片與卡片。
除提供助學金外,也舉辦文化活動,因為,學生在校接受中文教學,接觸民族文化機會低,對文化認同度漸陌生,透過書畫比賽、演講、夏令營等可讓孩子思考、認識在地文化及熱愛家鄉。
據統計,至善資助學童的升學率是升高中75%、升大學90%、輟學率少於3%;今年將會有許多受資助孩童參加升學考試,國中升高中有318人、高中升大學有162人。
到2011年止,有近千名台灣認養人幫助雲南1079名兒童,2012年資助學生人數將會增加到1165名,並在玉龍縣奉科鄉新民完小(小學)啟動營養午餐實驗計畫,校內有290名寄住宿學生,晚上都擁擠著睡在一個教室裏,夏天時還曾經流行過瘧疾。
因山高路遠及旱災,沒有蔬菜也缺水源,午餐只是「一湯一飯」,一湯是一點綠色菜葉的清湯,新民完小是奉科鄉目前最大的一所學校,服務半徑約為20公里,承擔著奉科鄉22個村子學生的義務教育的重任。
至善基金會與奉科當地政府包括村委會與農民合作,租賃一片水源豐富、足夠產出所需蔬菜的農田;為完小建設一個蔬菜種植基地,希望能改善孩子營養午餐為二菜一湯和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