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阿里山篇-第1話

《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阿里山篇-第1話

作者: 

jojo2013
2010-08-10

阿里山上的鄒族青年們,有疑惑、有交流、有歡笑成就、也有挫折壓力,但他們還在摸索

年輕,是夾在動與靜、愛與恨、黑與白、升與落之間,掙扎著迸裂成型的狀態
,那一刻的動人美麗,只有一瞬。而青春,卻是無盡。無盡的堅韌意志、無盡的崇高理想、無盡的熱情奉獻。在年輕隨著歲月流逝之後,有一天當我們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大人,還能記上一筆青春的,就是永恆不變的懷抱。

你可曾記得年輕的時候,是如何將生命的選項逐一練習?

在阿里山上,有一群鄒族青年,在家鄉面臨史上最嚴重的災難時,將我們熟悉傳唱的阿里山,重新編寫為美如水的土地情感、壯如山的改革信念,他們練習愛、練習飛翔、練習夢想,也重複地在練習的痛苦與煎熬中奮力掙扎。也曾衝突、也曾流淚、也曾遺憾、也曾絕望,然而一年過去,他們還在練習中。

原來、在不間斷的練習過程付出代價,就是青春。

「某樣東西在我的靈魂裡騷動,是狂熱或遺忘的羽翼,我摸索自己的路,並為了詮釋那股烈火,寫下第一行微弱的詩句。」《詩》聶魯達 Pablo Neruda

去年的父親節,你在做什麼?正在完成暑期遊學的夢想?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在補習班裡首苦讀?和同學聚餐看電影?在家和爸爸過父親節?在公司加班?擔心不景氣和失業的問題?還是在電視前關心莫拉克颱風的新聞?

許多外地鄒族青年和我們一樣,在颱風來臨第一天,都沒想過這將是南部山區有史以來面臨最嚴重的風災,一直到新聞如同暴雨般不停地播報各地災情,對山上家人安危的擔憂才瞬間累積。而當時嘉義山區居民,還不知道這場雨將帶來的劇烈變動:「就是颱風天下大雨,以前也常遇到,所以沒有想那麼多。」大雨連下第三天、開始斷水斷電、耳邊不斷傳來如雷的山崩巨響,才警覺不對勁,但缺乏外界資訊的他們,只知道可能有走山或土石流,完全不知道接下來的累積降雨量高達三千毫米,阿里山鄉的八個鄒族村落達邦、特富野、里佳、山美、新美、茶山、來吉、樂野無一倖免;房屋嚴重破壞、土地大量流失、經濟作物損害滯銷、產業道路損毀,超乎想像難以估計。

此時,外地鄒族青年開始聚集回嘉義市區,他們分別來自不同部落,在台灣各地從事不一樣的職業,澎湖當兵的軍人、台東服務的建築人才、花蓮念書的學生和醫師、原先在阿里山種茶的青年…原來互不相識的同鄉遊子,都因八八風災而感受到群體必須團結的迫切需要,於是「鄒族青年自救會」就此誕生,救災當時他們運用網路對外發佈相關急難救助訊息,也挺進災區協助搬運物資。

在車子無法繼續前行的崩斷道路前,他們和時間進行接力賽跑,雨停、就多走一些路、就有能力將物資和關懷送到更深山的部落,雨下,只能看著熟悉的家園在大雨的沖刷中斷斷續續的崩塌。

再也沒人問「雨什麼時候會停?」,因為大家心裡都知道,真正的傷害、得等雨停之後才會被看見,這是一場與未定天數的長期抗戰。

大人們、耆老們,從來沒遇過這樣的大災難,只能引頸期盼領導者來告訴他們應該怎麼辦,但鄒族青年心中開始充滿疑惑,「我們究竟還能做什麼?」總覺得除了在族人身邊幫忙,一定還有什麼是必須要作的。救災當時,外地與在地的青年有了連結,他們開始發現政府的救災亂無章法,重建政策更完全不是部落族人需要的協助,留在原鄉部落的年輕人第一次有了自覺:「也許我們有機會,可以告訴大家,部落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終於,在與更多鄒族青年及原住民促進會開會討論之後,有了初步的共識。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村落的鄒族青年,目前的人數很少,彼此的差異很大。不能代表阿里山,不能代表任何村落,更不能代表鄒族。只是一群單純地心繫著家人和土地的鄒族年輕人。」,九月、鄒族青年自救會正名為『鄒族青年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為鄒盟)。

「不能代表」這樣的字眼在我們看來,像是沒有公信力和說服力的宣示,但卻是真正的青年之聲,那是實際行動的討論聲與腳步聲。會議中,他們清楚地說明聯盟的宗旨,是希望開啟在地與外地的鄒族青年交流管道,集結更多聲音,協助家園重建。無法開會議、就架設部落格和網路論壇,開放讓大家討論部落重建需要做些什麼,「就像搬運物資時,我們不斷地詢問部落族人還需要什麼一樣」。

如同當時救災,外地青年走不到的地方,就由山上的人接力著走,在險峻與結果未知的泥濘道路上,延續對土地之愛的行跡。

雖然人數很少,卻很實在地踏出了那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