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阿里山篇-第2話 

《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阿里山篇-第2話 

作者: 

jojo2013
2010-08-11

被這群孩子們暱稱為梁爸的鄒族文史工作者梁錦德,是鄒盟青年的顧問之一。

憑藉十幾年的部落工作經驗,陪著青年們走著他認為必須非常堅持才能度過的孤獨路程。

 

「霎那間,我獲得一種勢不可擋的印象,覺得自己剛從濃密的雲層中探出頭來。」《回憶‧夢‧省思》榮格 Carl Gustay Jung

在八八風災所有災區中,與其他重災區「相較之下」顯得受創輕微的阿里山鄉,鮮少出現在媒體報導,但風災幾乎沖毀通往各部落的所有橋梁,鄒族八個部落之間的聯繫道路也嚴重損毀,政府開通的只是觀光大道,維持經濟命脈的產業道路依舊破碎,就連橋梁也有23座破損,僅存兩座完整,要進入里佳、新美、茶山等部落,更只有四輪傳動的車子才可進入。許多部落房屋倒塌受損,政府認定需重新安遷的受災戶共有69戶,但路不通,產業作物無法運下山,修房子的建材也上不去。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鄒族重建的需求與決心,鄒盟青年決定這個時機點站出來展現力量。與至善的社工合作,只是串連起的力量之一。鄒盟試著與不同的組織接洽,建立長期合作模式,「他們知道這不只是一時的救災,而是必須考慮永續經營的重建工作。」阿里山專案協力社工羅惠燕很清楚鄒盟的定位與角色,與她共事的兩位在地工作者方斯瑜、杜愷德也是鄒盟的核心成員。

對於原住民鄉社工服務,羅惠燕並不陌生,學生時期她分別待過許多不同族群的原民部落,但以「協力社工」這麼特殊的身份參與部落事務卻是頭一遭:「感覺協力、和社工,就像是兩回事,一旦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任務結合在一起,真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一直到現在,我還在適應。」羅惠燕和她的夥伴年齡相仿,跳脫工作之外,大家看起來就是一群和朋友沒什麼兩樣的年輕人,他們一邊開會一邊說笑話。
「聽說總統要來舉行觀光巴士通車的儀式耶,要不要去拉白布條?」
「訴求是什麼?」
「哦!那不重要啦!訴求寫再多,沒有記者要拍也沒用啊!」
「那還不簡單,就叫那個誰的媽媽衝上去哭喊『總統~~~』然後假裝昏倒就好啦!」

 

外人聽來風趣幽默,卻是原住民特有的自嘲能力,他們要說的是,風災過後一年,媒體關心政府的建設進度,只看到觀光巴士復駛、遊客湧入阿里山遊樂區、然後下個「原住民觀光產業復甦見曙光」的標題,就結束報導。站在角落拉布條抗議的族人不得其門而入,在人潮中,看起來就像是對政府不滿的一小群人。

沒有人有時間去了解深山部落裡受災的居民在不滿什麼,也看不見與族人經濟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道路,還在山中苟延殘喘,一下雨就斷了生計。觀光客上得了山,收成的茶葉蔬果卻下不了山,聽說阿里山要蓋貓纜,他們開玩笑地說「我們早就有了。」手指遠方看到的是路斷難行時唯一的交通工具『流籠』。

令部落居民無奈又憤怒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最不能忍受的是政府劃定永久屋與特定區域的做法,如同逼他們下山。莫拉克重建條例明訂的原則雖是「離災不離村」,但政府部門在完全沒有原住民參與的狀況下,匆促完成環境安全鑑定,「風災一個月後,就告訴我們阿里山是危險的,要遷村。」,當時,山上的居民已經陸續恢復正常生活,儘管有人想逃離災難下山居住,但也有不少部落居民想留在山上,他們自己尋找安全的基地,請求政府派專家學者前往鑑定,但沒有一個地方通過檢測。「阿里山如果危險到都不能允許原住民繼續居住,為什麼還不斷允許企業買地蓋遊樂區?難道觀光客都不怕危險嗎?」

土地的事搞不定,生活重建和文化傳承都顯得捉襟見肘。在臨時以貨櫃屋為辦公室的工作站中,白板上寫滿了參與會議的行程,重建初期,只能不斷地開會、提出訴求、倡議,角落裡像是開玩笑地寫著一句「不要再喝了!」卻更像是部落族人心中,對生命無言的抗議。大風大雨看多了,對於滿天陰霾也漸漸習慣,他們要先為明天在縣政府招開的永久屋基地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準備龐雜的資料。「我們不是暴民,也不是不知好歹,只是不願意讓族人失根飄零。」部落耆老們傳唱的歌聲都能穿透山林,他們不相信青年熱血的聲音無法突破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