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呼吸,感謝有你》桃源鄉勤和村篇{一家人的對話卡農曲}-第2話

《用力呼吸,感謝有你》桃源鄉勤和村篇{一家人的對話卡農曲}-第2話

作者: 

jojo2013
2010-08-24

 

江淑嬌和他的父親正在為部落努力申請遷居計畫,但他們不要永久屋,想要規劃自己的家。

 

「要連接起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共識斷層,比修復道路還難。」

時間,終讓浮動人心漸漸沉澱,居民終於有時間慢慢思考每個安居方案的優缺點,但專家學者初步認定災區部落都是危險地區,並無預警地決議須全數遷村,定下讓台灣山林永久休養的目標,遷村也只有永久屋這項唯一選擇。部分災民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點,並在重建之路上和政府展開長期的協商對話。然而勤和村仍舊得面對村民意見嚴重分歧的局面。

胡詠新,一個生長於教會家庭的年輕女孩,就在這個時刻,擔任起勤和村專案的協力社工。號稱自己膽子超大的她,開著小轎車就上山,上山和下山的兩邊道路一樣險峻,走過的路,是當初的荖濃溪,便道幾乎與河床同高度,甚至有些路段必須涉水而過,這還是晴天的路。五月的一場豪雨讓路面鋪滿了大大小小的碎石,當地居民看到她開著小轎車,忍不住告訴我們:「要有四輪傳動和高底盤啦!」

但胡詠新可不認為這是最大的難題,災區的路況可事先預知,唯有人的內心世界無法猜透。原以為在大學時期就累積不少原鄉部落與海外援助社工經驗的自己,可以很快就讓工作上軌道,實際進入勤和村才發現,要連結起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共識斷層,比修復道路還難。

她所協助兩位在地工作者,正好隸屬於兩個不同的在地組織與重建主張。曾淑賢協助的組織主張就地發展重建,江淑嬌協助的則是主張遷居樂樂段的組織,雙方都在為自己的意見積極成立協會。而江淑嬌的父親,正是前段文章中提及的越域引水工寮地主,在確定未來目標是遷居之後,他就不斷地尋找安全又適合部落發展的場域,離勤和村不遠的樂樂段是他積極爭取的目標。「那時候連鄉公所的人都不知道樂樂段在哪裡,我就一個人拿著全縣區域行政圖向他們說明」,這才查明原來該土地隸屬原民會,顯然只能依循公部門管道進行協商和申請。

但他從沒接觸過這麼複雜的行政程序,只得向女兒求助,當時江淑嬌對於必須辭掉山下的工作,回來做這樣具有爭議性的事,感到非常掙扎:但是看到在推動遷居的,都是像我爸這樣的老人,看到他為了開會,常常丟下林邊的魚塭整理工作,奔波回家,我真的很不忍心,哈!」她半開玩笑地說。但經濟問題不能不解決,於是她申請成為至善八八重建專案的在地工作者,並開始學會處理行政流程,寫計劃、行文各部會、邀請專家學者會勘。協力社工胡詠欣笑說,阿嬌擁有土木工程相關背景,不但可以馬上熟稔建築規劃,也擁有邏輯縝密的思緒:「這對發聲和倡議的過程非常有幫助。」

江淑嬌說,目前支持遷居樂樂段的居民約有五十戶,大多都是因為考量孩子需要有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面對災後山上隨時會中斷的路,他們擔心孩子將面臨艱辛的求學之路。「樂樂段並沒有遠離原來的家鄉,氣候環境和原來的土地相同,降低適應不良的問題,勤和村山上還有我們的耕作地,我們並沒有要放棄勤和村,只是要選擇一個更安全的居住地,也希望可以自己規劃環境區域和自力造屋。」

但同樣要撫養孩子的曾淑賢,卻有不同的感受。她和另外十二戶想要就地重建發展的村民一樣,都捨不得離開這片土生土長的地方:「我的家人親友都選擇在這裡,我也喜歡這裡的環境和生活方式,在基礎建設還沒完全修復之下,孩子的教養的確比較艱辛,但我相信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只要還有家。」於是她也選擇辭去工作加入專案,協助就地發展協會推動各項事務。

身為兩者的協立社工,胡詠欣其實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本來基金會在各專案設置協力社工,用意就只是協助各個在地工作者,學習社工和一般行政事務的處理方法,在不干涉部落主體性的原則下,讓他們自由發展不同的重建方案,所以即使兩個工作者的立場和工作內容不同,但我的角色還是中立,任何一方需要協助,都會盡力幫忙。因為兩邊都是部落的人,他們的聲音都應該聆聽。」

說來容易,做來卻考驗重重。每一個小細節她都謹慎處理,否則就會醞釀成天大的誤會。「勤和村是桃源鄉沿線八個村中,最小也是人口數最少的部落,只有350人,所以部落的人都會開玩笑說在這裡守不住秘密,任何一點小風聲小耳語都傳得很快。」雖然是在講笑話,但多少也點出目前勤和村災後重建所面臨的分裂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