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霧台達巴里蘭篇{原鄉人的守護進行曲}-第1話

《用力呼吸,感謝有你》霧台達巴里蘭篇{原鄉人的守護進行曲}-第1話

作者: 

jojo2013
2010-08-27

 

「你在畫什麼?」「山上的家。」

 

「如果我不曾受傷,我想我應該在遠方。遠方、遠方…」

在《好客愛吃飯》這張專輯一首名為《如果我》的歌曲中,好客樂團娓娓重複吟唱這句耐人尋味的歌詞,那是一個返回農村耕作,感動於親腳踏入泥土中的青年反思之聲。從土地重新出發,更具守護捍衛能量,捍衛熱情、真理、信念。至於受了什麼傷,彷如不值一提的前塵往事,這麼風塵僕僕地從遠方回來,才是接下來生命真正要說的故事。

 

「回到原鄉土地,才有了自我覺醒及改變的動力。」

霧台,擁有「雲霧山林」美稱、也是全台灣唯一的純魯凱族鄉,在政府大力推動觀光休閒產業的盛況下,許多人想上山一睹原民鄉風采,而霧台卻反其道而行地走向生態旅遊型態,長期進行山林保育的工作。「守護祖先土地」像是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促使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的創辦者宋文生和父親宋文臣一刻也不敢歇息地踏上為土地發聲的這條路。他們談守護,是在大家反思風災決心重視國土保育的更早之前,災後重建,也仍謹守著「不過度開發就是建設」的守護原則。

八八風災後失去山上安全的家,宋文生和妻子杜素芳就暫時居住在瑪家村的中繼屋重建場域中,為了維持基礎生計所開設的小雜貨店,自然不缺部落熟客,他們在買賣間自然地閒聊寒喧,為了讓孩子消暑就地找了儲水桶放滿清水馬上解決,有人在門口曬花生,盡頭那一家人正圍著小桌子吃午餐…看來如常的場景,都快讓人忘記這是山下的緊急避難屋。

杜素芳(勒絲樂斯),是霧台專案資助的在地工作者,同時也是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的執行長,在更早還沒認識宋文生之前,她只是個從小在平地長大的魯凱族人,因為認同宋文生的山林保育觀念嫁回山上,一起推動協會事務。對於一個平地原住民來說,回部落最遙遠的不是距離,而是文化與生活的認同,杜素芳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我一直以為自己會說母語,沒想到回到山上,不但老人家聽不懂我說的,就連部落族人說的生活會話我也一知半解。」但也因為回到原鄉土地上,才有了自我覺醒及改變的動力。

 

「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對地方有所助益。」

原住民的返鄉之路,自然不好走。放棄原有山下習慣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是第一步,在創辦協會的前幾年,宋文生慶幸還有家族和親戚的支持,讓他與杜素芳可以毫無顧慮地從事原鄉社造、這樣一種族人看來不知所云的工作。「要返鄉,穩定的經濟來源很重要,我們也常常回頭問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這樣的工作。」

宋文生毫不諱言民以食為天的現實問題,一開始,他看到部落缺乏人才的困境,但在協會漸上軌道之後,就有了另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認為人才回流不一定要從青年著手,與其苦口婆心勸年輕人回鄉,不如自己先做給孩子們看,少壯年先證明自己有辦法留在山上,年輕人自然會想回來。但他也坦言,光有熱忱還不夠,返鄉青年應該常常反問自己,回部落是為了什麼,想要當什麼樣的媒介。

身為返鄉青年的杜素芳、原本也對於自己能否適應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存疑,但幾年下來,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就這樣習慣了簡單的生活,不知從何開始,對於物質的慾望也消失了:「生活越是過得簡單,越能體會學習老人家生活智慧的重要性,比如怎麼種菜填飽肚子,一樣是種菜,在山下可能只是興趣或買賣,種的都是自己喜歡或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但在部落,很自然地就什麼都種,可以填飽肚子的五穀類、可以增添食物份量的野菜、甚至是用來調味的香草、辣椒等,反過來想,無形中也將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都補足了。」

為了讓協會可以永續自主運作,也必須學會寫計劃書申請經費,在這當中,宋文生砥礪自己,每做一件事,都要以現實面的問題來反問:「為什麼要做?是否可以有更長遠的影響力?」另一個更重要的是,隨時思考目前組織的角色適合做什麼樣的事:「尤其在原鄉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每當要爭取時都應該這樣反思,不是每一個政策和計劃都適合我們,也不是每一項資源都能為地方帶來助益,比如節能減碳的環保議題或企業環境捐的潮流,就很適合正在推動生態保育的我們。」

終於努力多年也盼得公部門將霧台列入生態旅遊的示範區,佳暮村民也自立組成一個愛鄉協會,劃設園區進行生態復育,而旅遊則希望透過接待家庭和專業導覽落實,讓外地訪客更深入地了解環境與魯凱族文化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