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長大】漫漫長路的親職教育道路

【陪你長大】漫漫長路的親職教育道路

作者: 

jojo2013
2009-09-09

撰寫人:社工員 楊曜誦

尖石鄉後山地區,由於地處偏遠,光是從養老部落到新竹區,就需要近四小時的車程,

古老,泰雅部落的族人長輩會依照土地與水源的進用性選擇地區居住,因此聚落較為分散,每二十戶到五十戶則劃分為一個部落,每個部落之間間隔需要花三十分鐘到一小時的車程,尖石泰雅爾族也因為地處偏遠因此政府的著力甚淺,不容易形成集合式住宅的部落形式,促成了政府在設定學校位置的時候,以比較簡單的思維來思考把學校放在人口最多的部落,但這十年前的畫分,現在人口最多的部落卻更迭,相形之下使得鄰近周邊的部落孩子需要從國小一年級開始住在學校,每週五下課後,在路邊攔車或是父母親接送。

「我爸爸每次都吹牛說要來載我,大人怎麼可以都這樣。」「說什麼快到了,每次都要等到七八點才來。」路邊攔車也代表的是政府無法開交通車,使得經濟較為弱勢的父母親就不容易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可以每周五都會有車子載孩子回家。導致,孩子要自己訓練自己攔車或是與其他同學套交情坐人家的車,這是種政府政策造成親職教育的撕裂。

「老師你幫我找車啦,我爸爸才不會來」「老師我不要坐他的車啦,她不喜歡我們這些髒的小孩,抽菸的人」「老師你借我摩托車啦」「老師你幫我找人家載我啦!」我在尖石國中每周五下課陪著二十幾個學生(秀巒玉峰村的孩子)等著車,常常我會聽見孩子說。

這麼多的狀況,從依附關係角度我就看見了很多撕裂,但是沒有修復甚至是復原的機制,孩子們國小一年級就要住宿分離的焦慮,認為自己是不是因為表現不夠好所以得離開家;國小一年級就得坐在教室裡,面對陌生的語言口令,爸媽離學校很遠,哭了想找爸媽,他們卻不可能馬上出現,更令人憂心的是,孩子面對漢人老師的不熟悉以及面對同儕相處的挫折。

「我不想住宿,我的衣服很髒,很丟臉,我沒有衣服穿。」因為住宿,因為老師的更替,因為老師是漢人,我們孩子從小講母語,生活文化的不同,也使得孩子在國小一年級常常面臨「怎麼會這樣」,但是說不出來給家長聽,家長也不容易跟學校溝通我的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時常家長會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學生在學校非常頑皮,有一些家長難得到學校,一來到學校會先打孩子一巴掌或是罵;有一些家長會跟老師說我的孩子在家裡很乖啊,為什麼在學校就變成這樣呢?可是卻不明白最根源的問題。

偏遠地區的老師不斷更換,孩子的教養不斷在適應新的老師,地處偏遠因為小學校的老師人數受到班級數的限制,因此要有空閒的時間去家訪並不容易,更別談透過電話聯繫的方式是否有效果了。我不是專業的親職教育的工作者,而我試著從系統的角度來看見部落在親職教育的缺乏,常常會有人說部落要辦親職教育一定要送禮物,殺豬烤肉等等,可是我自己在想,那是因為族人以前沒有親職教育的問題,因為孩子就跟著長輩身邊塑造他的人格。

時代變遷,台灣面對競爭力的挑戰,孩子被迫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想法,這也無可厚非,但需要更多『人』的思考,把親人切開,大堆頭的教育經費規劃,空間與交通的不同,不管那種方式,我想都要回到族人跟自己孩子的關係如何不被切割,如何在不同的場域可以不斷練習什麼是親職教育,這也是至善為什麼在部落裡興建幼兒照顧中心的原因。

在幼兒園裡,我們讓部落媽媽擔任老師,來照顧大家的孩子,讓家長有新的視野去看待孩子的長大,每年的畢業典禮,更是成為部落的盛事之一,因為家長們都沒讀過幼稚園,他們更沒想到他們的孩子能夠從幼稚園畢業。面臨青春期的孩子,我時常思考要如何讓家長看見孩子的不同轉變,於是透過頻繁的家訪互動,舉辦孩子的成果發表,利用家長在農忙後空閒的時候,不論多晚都還是要騎著車上山,試著與家長談談如何與他的孩子溝通。

期盼在設計親職教育政策與課程的人,或是在第一線做親職教育的人,應該要掌握核心的要件是如何找到方法將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依附關係的品質提升,如此親職教育就駕輕就熟了。

部落的希望在孩子,我始終用這樣的心情做部落的工作。一起加油。

更多至善的即時訊息,請見至善的微網誌噗浪Plurk:http://www.plurk.com/friendshipcit/inv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