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長大】都市伯特利 拉原民小孩一把

【陪你長大】都市伯特利 拉原民小孩一把

作者: 

jojo2013
2011-08-24

用餐前,伯特利中心的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一起禱告,感謝上天賜福。(陳信翰攝﹞

 

接近午後二時,位於新北市五股區一棟舊公寓內的「伯特利」照顧據點,
孩子們剛結束午休,睡眼惺忪的模樣,看得出正與瞌睡蟲拔河。在大人們呼喚下,孩子們聚集到走廊上,聽著原住民風格的音樂做起午操,在這小而溫暖的空間,開啟下半天的活動。

「這兒沒有漂亮的教室、寬敞的遊戲間或豐盛的食物,我們能給的只是『陪伴』。」伯特利的靈魂人物盧秋月是來自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傳道人,看見族人的需要以及在城市打拚的辛酸,挺身照顧社區中的原住民下一代。近三年,至善基金會介入協助。伯特利(Bethel)在希伯來語中,指的是神殿或神的家。

盧秋月說,到都市找工作機會的族人們生活壓力大,「甚至比在山上還辛苦」。多數人從事勞力工作,天沒亮就要上工,或騎著機車遠征車程兩小時以外的工地,晚上八、九點才能歇息或乾脆睡在工地。

有些孩子被家長帶到工地,常玩得渾身是傷,還曾發生意外喪命;更多孩子被放牛吃草,待在家或在社區閒晃,逐漸出現偏差行為。

於是,她成立「伯特利」,一個在都市實踐原住民部落「共同照顧」精神的地方,總統夫人周美青曾前往探訪,為師生打氣。廿多年前成立之初,只有十幾人,現有超過一百個孩子,不只都市原住民,也包括新移民、弱勢家庭的孩子。

孩子們的年齡從兩、三歲,到國、高中生。老師們都是從小在伯特利長大的原住民,回來貢獻一己之力,督促學業也教授母語、原鄉文化及傳統舞蹈。

盧秋月還記得,伯特利照顧的第一個孩子是在茶室工作的漢人母親小孩;曾有一歲多的孩子送來時,因家境清寒,穿著用舊衣與塑膠袋做成的「尿布」;另名爸爸一手牽著女兒,一手拖著行李來到伯特利說,「盧老師,我最近要睡在工地,可以幫我照顧孩子嗎?」

最近,一位原住民爸爸在工地摔斷腿,幾個小孩嗷嗷待哺,一家子生活的重擔全落在妻子身上。盧秋月感慨說,「我怎能不幫忙照顧?政府真的會幫他們嗎?」

多數家長難以負荷孩子的照顧費用,偶爾繳一些費用,或以換工的方式支持伯特利。廿多年來,伯特利數次面臨斷炊,發不出老師薪水,盧秋月得兼差補貼。思及困難的時候,再堅強的她,眼眶也蓄滿淚水。

即便如此,盧秋月仍苦撐著,她最大的盼望是多陪伴孩子,陶冶他們的品格,讓都市原住民的下一代認識並認同自己的文化,別變成浮萍隨波逐流。她的信念如同伯特利公布欄上的一句話,「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魯凱族的盧秋月成立「伯特利」中心,照顧在都市工作原住民的孩子們。這裡沒有寬敞的遊戲間與教室,用餐時,小朋友輪流使用座位,不用餐的小朋友就坐在地上閱讀。(陳信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