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長大】照顧原民下一代 政策應放寬
2011-08-24
2011-08-15/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投入都會原住民就業服務、至善基金會社工林書玄觀察,
原住民自發性地在都市成立照顧據點,
一旦被人檢舉是未立案的托育機構,多半關門撤守,少有像「伯特利」撐了廿多年。政大社工所副教授王增勇感慨,「原住民照顧下一代的方式,被漢人社會集體否定,國家政策缺乏容納多元文化的素養。」
自原鄉到都市生活的原住民漸增,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最新統計,全台原住民約五十一萬人,約四十三%居住於都會區。
Maleveleve,四十三歲,魯凱族婦女,和丈夫離開原鄉十多年,目前定居五股。她在工廠上班,先生是開貨運的司機,收入有限,日子不好過。四個孩子都在魯凱族傳道人盧秋月的「伯特利」上課。Maleveleve欣慰地說,讓族人照顧自己的孩子,她「很安心」,能放心去工作。
成立伯特利的魯凱族婦女盧秋月單純照顧同胞的心意,在都市卻一點都不單純,伯特利必須依兒少法立案為托育機構才「合法」。她曾貸款裝潢教室,嘗試達到法規要求,但沒成功。這些年來,伯特利至少收到四張罰單。
王增勇說,為保障孩童安全,政府有必要對辦理托育或課後照顧服務的機構訂定嚴格設置標準。但門檻一旦提高,原住民就少有能力參與。
行政院原民會在原鄉地區推動「原住民托育服務試驗計畫」,也遇到收托據點的建築物、規模及設備難符合法令規定的困境,因此訂定另一套門檻較低的設置準則。原民會官員坦言,都市原住民漸增,也有托育需求,未來若預算許可,將拓展至都會區。
明年將上路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公益性質法人可申請成立「非營利幼兒園」,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說,將陪伴伯特利朝此方向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