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尖石後山部落的孩子們也能得到學習的成就
nbsp;
「小朋友,你等下看著老師拿出來的卡片,告訴老師卡片上是甚麼水果?」
「蘋果!」「很棒!」
「香蕉!」「很棒!」
「西瓜!」「很棒!」
「係金ㄟ!」「甚麼?」
老師沒有意會過來,把自己手上拿的圖卡翻轉過來看了一下,「你剛說是甚麼?」老師再問了一次孩子…
「係金ㄟ!這個電視上有演過!」
nbsp;
老師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她以為再普通不過的水果,部落裡的孩子,長到八九歲大的年紀,卻只在電視上看過,而且還叫不出它真正的名字,更別提有沒有吃過了!
這是至善基金會「陪你長大-國小支持教學計畫」所聘請的治療師上山為學習落後的孩子做一對一輔導時發生的真實故事…
nbsp;
每周上山一次參與至善基金會「陪你長大-國小支持教學計畫」的治療師杜琬之說,新竹尖石後山部落裡的孩子可以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而這裡所說的「先天」,指的不是孩子們在身體或智能上有任何的缺陷,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處在一個資源極度匱乏、人際溝通網絡疏離的環境中,而「後天」又因為家庭功能不彰、父母及家中長輩缺乏教養觀念,使得不少孩子在認知和語言的發展上都比山下同齡的孩子晚了許多。
杜老師說:「就像是『奇異果』,都市裡的孩子可能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吃過了,小小年紀就知道這種綠色或是金黃色的水果叫做『奇異果』;但後山裡的孩子可能要到上了中年級之後,才有機會從書裡或電視上認得這種水果!像這樣生活經驗缺乏的案例,在後山部落裡,很平常!」
除了奇異果,就連浴缸、熱水瓶這種稀鬆平常的生活用品,都不曾在後山孩子裡的生活經驗中出現過…
如果說認知是由於資訊及生活來源缺乏,那麼語言發展呢?
nbsp;
杜老師說:「孩子們在學齡前能清楚的用自己的母語或是漢語表達的機會實在太少了!」由於後山部落裡許多是隔代教養、單親或有問題的家庭,加上部落分散,人際關係相當疏離,孩子們能使用語言的機會非常有限,導致基本名詞的詞彙量太少,再加上後山裡過去幾乎完全沒有學齡前教育(國幼班才成立六年),讓不少原本在家中泰雅語和漢語交錯胡亂使用的孩子們,一上小學便要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學會ㄅㄆㄇ,對孩子而言,簡直就像是學另外一個國家的語言一樣,難如登天!
然而,這個難如登天的課程,並不會因為孩子學不會或是學得比較慢,學校老師就會放慢速度來教,老師有課程進度的壓力,在一年級上學期必須要教完注音的拼音和一些簡單的國字。
一下子要學的東西太多,超過了孩子的承載量,孩子們開始變得退縮、失去自信,如果再加上孩子曾經有很不好的教室經驗,孩子甚至會在走進教室前就產生抗拒,抗拒所有的學習!
「我曾經教過一個孩子,我接她的時候她已經是三年級了,也許過去曾經有很負面的教室經驗,所以一走進只有我和她的教室裡時,就站得老遠,說甚麼也不願意坐下。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讓她卸下心防,之後每次都很開心的來跟我一起玩!」
nbsp;
沒錯!杜老師用的是「玩」!
這些接受至善基金會所推動的「陪你長大-國小支持教學計畫」的孩子們,也因為有治療師每兩周上山陪著一起「玩」,慢慢的「玩」出了學習力!
由於孩子的個別狀況不同,所以治療師採的是一對一的輔導方式,而孩子對於從班上被抽離去上輔導課,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孩子有負面的經驗或情緒,反而是出乎意料的開心和愉快,甚至還被班上其他同學羨慕著!
「因為有好多玩具玩啊!」剛上完輔導課的孩子開心的說著…
杜老師說,治療師會因應孩子的個別狀況選擇適合的教具讓孩子做重複的練習。比如說,像是有個孩子已經念四年級了,卻完全沒有辦法握筆書寫,一個字東一撇、西一劃,完全是分開來的,這是因為孩子的空間概念不足,這時就要透過「拼圖」來重新建立他的空間概念;還有不會數數兒的孩子,老師準備了好多的珠子、豆豆,讓孩子重複的撥數;至於認知較差的孩子就會透過圖卡來重複練習辨識。
同樣是學習,但面對這些有別於教科書的教具,加上治療師生動的帶領,輔導課反倒成了孩子每個禮拜最期待的一件事了!
nbsp;
新竹尖石後山四校之一的秀巒國小郭校長說:「謝謝至善彌補了後山裡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讓部落裡的孩子對學習更有興趣、也更有熱情,希望這個計畫能一直延續下去,讓後山的孩子們未來有機會能真正和平地的孩子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