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跨越88、捲動部落行動

至善跨越88、捲動部落行動

作者: 

jojo2013
2012-08-08

strong「風災、土地、遷村工作坊」/strong

至善基金會南部工作站日前於鳳山婦幼青少年館進行一場「風災、土地、遷村工作坊」,邀請來自尖石鄉泰雅部落的亞弼達利(現職:至善基金會新竹工作站主任/馬里光基那吉部落反興建高台水庫自救會秘書長),以及靜宜大學任教的林淑雅(靜宜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副理事長、行政院原民會人權工作小組委員),分享部落如何回應當今面對的土地議題,並透過實務操作與討論方式建立部落自主重建的能力。現場參與的為來自高屏地區各個部落重建組織的工作者,以及投入重建的NGO社工。img class=size-medium wp-image-9007 alignleft style=vertical-align: text-bottom; title=DSC03879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DSC03879-300x225.jpg alt= width=300 height=225 /

亞弼藉由google地圖標示的傳統部落遷徙與部落傳統領域分布,表示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非常密切,土地的使用與擁有關係部落族群的存亡,失去土地,等於語言、文化甚至族群的消失。他也分享部落透過自發的山林巡守、與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合作,將現代技術與傳統知識結合調查傳統生活空間動植物地理水文等方式,重新建立族群與土地的關係,並且讓每個族人能夠因為學習與了解重新認識自己,確立自己從何而來,並且掌握部落發展的方向,這才是重建最大的自主力量。處在氣候變遷下的新環境,恢復部落原有的山林土地關係,是一個迫切的課題,而部落因為有老人教導,還可以恢復部落自我照顧的機能。a href=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DSC04135.jpgimg class=size-medium wp-image-9008 alignright title=DSC04135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DSC04135-300x225.jpg alt= width=300 height=225 //a

靜宜大學林淑雅老師也與現場參與者一起整理風災至今部落所遭遇的問題,從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以及台灣已經簽署加入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國際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力國際公約」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我國憲法等角度,檢視部落災後重建過程中,不當政策與措施可能引起的後續問題。

與會的部落族人,以自身的例子表示,雖然這三年已經陸陸續續地蓋起了很多房子,但是重建絕不是只有房子的修建,而是一個漫長的生活、社群與土地關係重建的過程。遷居或遷村是一個重大的決定,部落因為遷村而導致老人死亡率在瞬間提高,年輕人也因為生計困難,容易陷於貧窮與毒品控制。

nbsp;

從這幾年的重建歷程發現,長遠的族群生存關鍵還是在土地,原住民各族群與土地的關係有長遠的歷史,並以此發展出各種傳統社會文化與山林知識,這些傳統社會文化與山林知識因為過去受到各種強制遷村的影像,與強制改變部落生活型態的衝擊而發生存續困難的危機,一旦原有的部落瓦解,未來的生活與生存問題將遠大於風災破壞的房舍道路。

nbsp;

至善基金會南部工作站從風災後即開始協助部落重建工作,主張恢復部落自主重建以及自主發展能力為重建最後目標,支持部落在地工作者與駐點的社會工作者一同發展部落自主重建的模式。透過幾年的支持陪伴,回原鄉部落的族人開始種植傳統作物,定期去巡視山上水源,並且觀察山林變化,從這些細緻的集體工作,恢復不同的生活型態與山林生態,也保護山上的環境,然而因為資源不足,需要更多時間,三年並非結束,而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重建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