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小野空中對談 串起部落愛 守護小天使
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2012-09-03 01:13 中國時報 【(策劃籌備:高有智、何榮幸/執筆:高有智)】
nbsp;
都會區的幼兒園林立,標榜雙語或才藝特色比比皆是,很難想像,部落的孩子要上幼兒園卻是長路迢迢,長期處在資源不足的窘境。新竹縣尖石鄉因為山路蜿蜒,部落間距遙遠,泰雅族的孩子要上公立幼兒園,有時候得花上一、兩個小時車程,農忙時,族人根本無力接送小孩。
「送孩子上學太麻煩,我們的家長多半放棄幼兒教育,自己帶著孩子到果園裡工作。」至善基金會新竹工作站主任亞弼.達利說出了部落家長的無奈心聲,他們成立了部落「幼兒照顧中心」,靠著一群部落婦女的努力,獨力照顧部落孩子。
從簡易車棚開始 改變孩子命運
來自尖石鄉鎮西堡部落的亞弼.達利,帶來了偏遠深山部落的訊息。在本報與紙風車基金會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專題和廣播節目專訪中,她面對主持人小野的提問,侃侃而談一個返鄉泰雅青年的心路歷程,也分享部落幼兒照顧的願景與需求。她呼籲全台關心偏遠部落的朋友們,只要每月捐出六百元,就可以支持部落的幼兒照顧工作,也創造部落婦女的就業機會。
二○○四年艾莉颱風重創尖石鄉,長期關心部落的至善基金會在隔年成立了「幼兒照顧中心」,讓部落孩子不用跟著父母上山,乏人照顧。很難想像的是,這項改變部落孩子命運的工作,卻是從一個不起眼的簡易車棚開始。
邊做工藝邊照顧 滿足族人需求
亞弼.達利說,在艾莉風災後的重建工作中,至善基金會透過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協助部落媽媽做手工藝品,扶植發展產業。當時工藝教室應急設在養老部落停車場的簡易車棚裡,媽媽勤奮作工藝,小孩們就在旁邊聽大人講故事,慢慢衍生出「幼兒照顧中心」。
目前在馬里光、泰岡和養老等部落都設立「幼兒照顧中心」,照顧約四十多個孩子,師資也多達十位。亞弼.達利表示,雖然政府在幾所小學附設公立幼兒園,但有些部落距離很遠,家長最後選擇放棄送孩子到公立幼兒園,所以他們必須就近在偏遠部落設立「幼兒照顧中心」,滿足族人的需求。
傳承文化 也改變部落婦女人生
幼兒照顧中心目前招收二到六歲的幼兒,一周上課五天,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希望能朝向全母語發展,傳承部落文化。亞弼也說,幼兒照顧中心的師資大都是部落婦女,白天是老師,晚上就是孩子的媽媽、姑姑或隔壁阿姨,彼此關係緊密,「孩子下課後的生活狀況,老師也可以全盤掌握。」
亞弼也分享一個部落婦女的成長故事。養老部落幼兒中心的園長游素美,只有國小畢業的學歷,接任幼兒中心的工作,不斷自我充實,培養專業技能,原是講話結巴羞澀的農婦,如今不僅會製作電腦簡報,可以大方上台對教育部官員和大學教授分享報告,也可以寫研究論文,改變了原本的人生。
發展生態旅遊 按部就班不迷失
幼兒照顧中心希望能夠找回過去部落互助照顧的精神,亞弼說,部落媽媽不僅照顧自己的孩子,也照顧別家的孩子,有些媽媽除了當老師,還得充當司機,開一個多小時到其他部落載小朋友。每逢農忙時,家長甚至一早五、六點就出門工作,孩子都是先送到老師家,如同委託給鄰居親友照顧。這樣的互助關係,是公立幼兒園的專業幼保老師無法創造的。
尖石鄉的部落近年來自我認同也提升,發展部落主體的產業與生態旅遊。亞弼說,過去台北烏來、桃園拉拉山等部落過度開發經驗,讓族人得到教訓。急速的觀光發展,反而失去了部落主體,最後迷失在錢潮之中。他們希望能慢一點,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除了創造部落經濟,鼓勵青年回流,最後也能發揮部落互助精神,共同照顧幼兒,守護家園與土地。
亞弼說,「土地是我們的母親,孩子是部落的希望,我們需要攜手共同關心土地與孩子。」
※專訪內容請見本專題官網「台灣368」及「風聲」網路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