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光河流文化:不滿國教壓迫 原民回鄉找文化
a href=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261Qaa9.jpgimg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261Qaa9-300x196.jpg alt= title=18739_201210232143261Qaa9 width=300 height=196 class=aligncenter size-medium wp-image-9369 //a【記者許純鳳專題報導】上山兩天的「重新體現—泰雅族河流文化」工作坊中,總看到40多歲的泰雅族媽媽芭翁.都宓拿著小型攝影機、錄影筆、筆記本,跟著馬里光部落頭目哈用.尤命,認真記錄,為何如此積極?她堅定地說:「努力採集傳統文化是我的責任和義務。」她擔心現在不做,下一代將無法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所以有這麼深的感觸,來自於曾受到國民教育壓迫的不愉快經驗。
芭翁.都宓表示,泰雅族有自己的規範,但是環境和政策迫使她們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國語化。她仍然記得,上小學前,在家和阿公、阿媽自在地說族語,但是上小學之後被迫說國語,一旦違反,便必須穿上「我要說國語,不准說方言」的背心,直到抓到下個說族語的同學,才能脫下。這種錯誤而專制的管教方式,引起她們強烈不滿,國小五、六年級時,一度集體逃學,走到半路,才被老師捉回來。非但如此,國語化政策也對部落耆老洗腦,認定小孩都應該學習國語,結果造成泰雅族文化逐漸流失,談到這些過往,她久久都不能釋懷。
堅持泰雅傳統規範
芭翁.都宓如此盡力紀錄保存泰雅族文化,始於十多年前,因為婚姻變故,原本移居桃園縣復興鄉的她,放棄幼兒園的工作,帶著兩個孩子搬回新竹縣田埔部落,從事教會和社區營造的工作。芭翁.都宓察覺,泰雅族文化接連遭受日本、漢人殖民而逐漸凋零。泰雅族原本被認定為「最會織布的族群」,然而,編織衣物的必需品—苧麻,在當地已經不復見,於是她重新種植、訪問耆老,試圖回復泰雅族的織布傳統,延續泰雅文化。
a href=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91J6LJ.jpgimg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91J6LJ-300x200.jpg alt= title=18739_201210232143391J6LJ width=300 height=200 class=aligncenter size-medium wp-image-9370 //a
對於兩個孩子的文化教育,芭翁.都宓自有一套方法。曾受過國民教育「荼毒」的她堅信,「接受越多國民教育,越容易遭到漢化。」所以她很堅持,即使孩子搬離部落,到外唸書,每個禮拜還是帶著孩子回到部落,學習泰雅族的傳統規範,這些知識是「體制內的教育給不起的。」就像在部落集體生活裡,孩子必須受到所有族人監督和教導,這點和漢人不會管教別人的孩子非常不同。
對於她的堅持,漢人老師很難理解。芭翁.都宓回憶,大女兒就讀國中時,恰巧模擬考前一天,晚上有獅子座流星雨,她和老師商討,希望帶大女兒回到部落觀星,老師無法諒解,為何選在模擬考前將孩子帶回家。直到後來該名老師拜訪部落,才體會到她的用心良苦,原來部落裡藏有許多寶貴的文化知識。
離鄉才知部落好
原鄉部落的孩子進入國中階段,注定要離鄉背井。泰雅青年瓦旦.達陸指出,部落只有國小,小學畢業後,必須下山到尖石國中唸書,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個衝擊,就像他下山唸書後,才第一次看到公車,吃到麥當勞,也才發現原來同學在寒暑假到很多地方遊玩,這些和部落的生活截然不同。瓦旦.達陸笑說,在部落,從國小開始,早上五點被爸爸叫醒,到田裡幫忙農務,相當辛苦,他一度發誓「死都不要回到部落」,所以拚命唸書考上大學。沒想到,到了大學,接觸許多社會運動,反而觸發他返鄉服務的動力。
a href=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01ADlo.jpgimg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01ADlo-300x200.jpg alt= title=18739_201210232143301ADlo width=300 height=200 class=aligncenter size-medium wp-image-9371 //a
瓦旦.達陸回憶,大學時期,認識很多原住民社運人士,參加正名運動,慢慢喚起他對原住民身分的認同,寒暑假時,他接受彩虹協會每個月7千元的資助,返回部落為學童上課輔班。然而,他也察覺到,課輔班教授的內容,只是一再複製漢人的教育,於是在博幼基金會進駐後,他終止課輔班。
很會唸書的瓦旦.達陸,畢業於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班,他執意留在部落,原因很簡單「看不慣部落的人生活不好」,他看到很多原住民小朋友因為家計無法支持而放棄升學,於是決定在部落推廣爸爸的自然農法,教導族人種植有機作物,透過網路行銷,打響知名度,改善家計,也善待土地。
這次「重新體現—泰雅族河流文化」工作坊,由瓦旦.達陸承辦,他期望透過回復射魚文化,喚起部落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拉進彼此的距離。未來,他還想帶領部落青年一同認識原住民的冰箱,也就是整個自然環境,這次到溪邊射魚,希望下一次將到山上打獵,向部落耆老學習,為下一代記錄寶貴的泰雅文化。
a href=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51FfPV.jpgimg src=https://s3.amazonaws.com/zhishan/18739_201210232143351FfPV-300x225.jpg alt= title=18739_201210232143351FfPV width=300 height=225 class=aligncenter size-medium wp-image-93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