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社工最甜蜜的傷腦筋

與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社工最甜蜜的傷腦筋

2018-08-17

至善基金會社工/蔡正彥

   為了讓不同部落與各個在地組織的課後照顧班孩子們,互相認識和了解彼此的生活樣貌,從2015年開始,透過每年舉辦一次活動,讓不同部落的孩子們有機會玩在一起、分享交流,今年,我所服務的勤和部落在內,共有6個部落的50位孩子,一起到屏東三地門鄉大社部落參加三天二夜露營活動,包括部落走訪、協助農事等。

孩子蹲在地上生火、煮食物  一群孩子蹲在地上研究怎麼堆木柴生火

(圖)部落的孩子們蹲在地上、幫忙生火。

出發前的準備

  勤和的孩子們在出發前七嘴八舌的討論,該如何讓所有的人認識勤和部落的樣子呢?孩子開始思考,我們平常都在部落做什麼,部落裡有什麼呢?該如何介紹我們與爸媽的生活?而勤和有什麼獨特的歷史?就這樣,一連串的問題,孩子決定以此作為方向準備。 

  在孩子們的分享裡,可以聽見很立體的部落!部落是種梅子的部落,是種水蜜桃的部落,還有芒果和生薑,有一位會包越南春捲的姐姐、三間可以買飲料糖果的店,爸媽們在農忙的時候,修枝、除草、打梅子、採芒果是部落的景色,農閒時則去工地綁鋼筋和灌水泥。 

  而談到勤和的歷史,原本在旁的國中生們,把過去從大分事件到國民政府時代部落的遷移歷史,活靈活現又清楚和大家分享,最後還擔心國小生講不清楚,只好決定親自出馬參加露營活動。 

  而活動當天,孩子們一大早就在至善的勤和據點門前等待出發,一路車程抵達大社部落,在地的孩子歡迎並接待,為我們介紹和導覽大社。與勤和部落同樣身為八八風災的受災部落,走過災後重建之路,勤和大部份族人留在原鄉,而大社部落大部份族人則選擇遷到禮納里永久屋。 

  勤和的孩子一邊逛著大社部落,一邊說著部落怎麼空蕩蕩,跟勤和很不一樣呢。為什麼大家都要搬下山?我一邊回應大社風災後一路至今的故事,在心中也為孩子有著細膩的觀察,能發現各個部落與自己生活環境的不同,感到蠻高興的。 

  這次勤和有一位青年一同參加露營活動,他平日在部落和爸媽一同務農,在協助大社農事的過程,他看見以傳統農作物為生的大社,和以經濟作物為生的勤和,兩地因農作的差異,所產生對部落族人生活和部落文化學習的不同影響。 

  對我而言,部落孩子除了前往都市參訪外,透過每一年的部落交流活動,也可以加深孩子對不同部落生活樣貌的認識,而平日在勤和課後照顧據點裡,常設的自我照顧課程中,就讓孩子有著如何「吃一頓飯」的思考,從想菜單、採買、備料、開火煮食,放手讓孩子發揮,在這次的營隊裡活動中就發現孩子的成長,各種生活大小事已經難不倒他們,看見孩子可以很自在的彼此協助,一起生柴火,這讓我更期待來年的活動,孩子能有更多樣的參與,營隊結束後,平日的課照班,能如何讓孩子能有更多練習的機會呢?啊!這也是我身為社工,陪伴孩子最甜蜜的傷腦筋。 

勤和的一位青年與部落孩子們參加露營活動

(圖)部落青年與勤和的孩子們參加露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