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陪伴者的感謝

來自陪伴者的感謝

2020-09-26

  「老師,妳有時間嗎?要不要上山看一下?」已經忘記是哪一年了,因為早療伙伴的邀約,牽起了與尖石後山孩子們連結的那條美麗彩虹線至今。那年帶著一身憨膽進後山,自認曾經與中華民國早療協會連續幾年暑假一起與本島花、東部落及離島的孩子們一起工作、做個別到宅的經驗又有在早療領域的經歷,自己一口答應:「好喔,沒問題!」。但……。

  為什麼?為什麼?怎麼了?我聽不懂孩子在說甚麼?為什麼蘋果說成水蜜桃?為什麼沒有我熟悉的量詞?為什麼數量是這樣數的?山上竹筍與平地竹筍名稱怎麼不一樣?原來就是「跨文化差異」是台灣每一個部落族群的不同精彩,這是幾年來後山孩子與至善伙伴教會我的事,如:現任專員佩鈴老師告訴我,泰雅族母語名字承先啟後的淵源、達利牧師教我秀巒的歷史與緣起,我從新學習部落裡的文化大小事;常常有人說:「上山是陪伴孩子」,其實我認為「共學」才是陪大計劃的本質,謝謝孩子們教會我漢化的課本需要修正成孩子懂的話,謝謝孩子與至善讓我們一起長。

文/早療老師 何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