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背後的意義

數字背後的意義

2020-11-19

陪伴無法短期見效

執行陪你長大計畫下的「國小教育支持」項目,每到年底要寫成果報告時,我總是有個困難,就是除了呈現個案量或是老師孩子上課次數、時數等數字,我很難讓別人了解這個計畫今年的執行成效是什麼?每個小孩各面向的發展狀況,或是諮商個案情緒影響學習狀況是否降低,都不會是短時間內就會看得到成效。

     前幾天帶早療老師去學校評估小孩的狀況,老師抬頭問我:「這個小孩是不是有做過療育?」,我回答說:「是!他從小班左右被轉出服務接受服務至今。」另一天上完課後,諮商師跟我說:「OO被你們帶得很好!」這個孩子現在一年級導師對他的形容是,在班上屬中上程度的小孩,聽完當下我超驚訝,從專業老師或是導師口中聽到的回饋總會有被理解的感動!

     總是要像上述各案例,至少經過兩三年才能看到顯著的進步成效,也才能深刻體會早療精神—越早做越好、有做一定會有差。但是「有做有差」背後一切的一切,也得要我們的專業老師們或專案社工在這個服務場域留得夠久,專業老師們願意用適合當地孩子生活經驗,且調整或排除因文化差異造成的城鄉落差之評估工具,才有機會看到孩子們雖然緩慢的、但努力不懈的成長歷程。

     圖:語言治療師吳至怡透過製作紅豆餅的教案,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進而進行評估與治療。

  身為計畫管理兼執行社工,我衷心感謝這一群專業老師們,這些年願意大力相挺至善在尖石後山看見的需求,數年如一日的來回尖石—台北、桃園、台中等地,許多人天未亮就出門,有時回到家,天也黑了,但始終沒聽過要放棄上山。最神奇的是,只要沒上到課的小孩,總是喜歡問:為何沒有我?我想,至少至善老師們的服務沒有讓需要幫忙的特教生被標籤化的問題,孩子們反而還很期待每次上課。

     未來,陪伴小孩學習、支持老師教學,還是我們一致認同且持續努力的目標,邀請大家來認識我們,與我們共襄盛舉。

文/新竹工作站國小組專案管理員 賴佩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