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新聞】擁抱差異 陪伴彼此 / 企劃宣傳部 郭宜婷
原住民孩子無論是在教育程度或智能發展上,常因標準評估工具,而被貼上「發展遲緩」或是「特殊孩童」的標籤,但實際上連校長都說部落的孩子不笨,部落在文化差異下面臨的教育問題需要大家一起深思細看。
至善基金會進入新竹地區服務原住民已超過15年,長期陪伴部落的族人,瞭解主流的教育制度與評估工具因為並沒有針對不同文化、語言或族群而有差異設計,往往導致老師帶有偏見學生產生自卑。為了讓大眾看見不同的聲音與文化,至善特別舉辦「看見生命的原貌」國小教育支持計劃分享暨論壇,呼籲大家一起來重視原住民孩童的平等受教權,攜手為部落孩子們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論壇邀請多位在部落中從事教育相關的第一線工作者,各自從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看見的部落教育現場,以及從中觀察到的問題,還有自身的改變與成長;另外至善本身的服務計畫也一直在做調整,在陪伴的過程中看見每個孩子不同的能力,進而從更多元的觀點去看待「學習」這件事。
在分享的過程中,至善的認輔老師何家雯,透過活潑的互動分享她第一次接觸部落孩子時所感受到的震撼。何老師邀請台下的參加者擔任老師,她自己則扮演部落的孩子,重演孩子在面對傳統評量測驗時,因為文化差異以及詞彙量不足,所給出的“錯誤"答案。像是拿出一張孩子從沒經驗過的蘋果圖片,問孩子那是什麼?孩子答說是家中長輩在種的水蜜桃,或是因為沒機會吃奇異果或鳳梨只會用族語發音說出老師聽不懂的泰雅語桃子,這樣的答案當然不符合傳統的標準答案,而不熟悉部落文化語彙的施測老師,就很容易將孩子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
這場論壇希望能讓大眾看見部落的教育問題與需求,也期待相關單位能努力找出適合部落的教育方法。新竹縣教育處李國祿副處長在結束前勉勵社會大眾一同擁抱差異,陪伴彼此,一起找方法來解決問題;而至善的洪執行長也期待大家都能拿掉標籤,看見並接受每個人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