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特輯】看見生命的原貌 / 新竹工作站 比束苡‧馬幸

【至善特輯】看見生命的原貌 / 新竹工作站 比束苡‧馬幸

新竹縣尖石鄉後山地區,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以及文化特殊性,讓當地泰雅族孩子在進入體制內教育時,往往產生許多問題,包含文化轉換上的適應問題、主流學習指標對後山學童學習成就的不友善等等。

至善基金會自民國九十五年進駐尖石原鄉設立幼兒照顧中心後,發現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幼兒從照顧中心離開進入小學後,原有服務難以延續,於是至善在民國九十六年決定針對後山國小有學習困難的學童展開服務。

一開始,「新竹尖石鄉後山國小發展遲緩學童治療計畫」以學童為主展開服務,但後來發現,山上的老師其實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老師不熟悉學生文化脈絡,導致難以理解學生學習上的困難之處,縱使投入更多時間與心力去連結彼此的關係以及默契學習成效依然不彰;還有另一個嚴重影響學童學習成效的原因,就是長久以來原鄉師資流動率大,至善統計尖石鄉後山地區學校100年至104年教師平均流動率為38.53%,某年某校的最高流動率竟高達71.43%,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存在。

民國100年服務進入第五年,隨著對原住民學童學習需求地認識加深,計畫觀念調整既往以服務「發展遲緩學童」而進行的治療計畫,轉型為「國小教育支持計畫」,引進諮商心理師並發展小ㄧ正向濳能開發團體;因應學生學習困難問題,在課後認輔活動中加入桌遊項目用遊戲促進學生學習動機;並組織五校聯誼活動,讓老師們有機會能親近族人認識部落文化。

近兩年,計畫除了繼續以一對一認輔的教育支持服務、個別諮商、小ㄧ正向濳能開發團體、桌遊團體之外。更加入寒暑假都市生活體驗和部落生活學習活動,以生活學習為主軸,引導學童自發性的來認識部落與城市間的文化差異。

簡言之,至善在尖石後山推動國小教育支持計畫的核心精神就是讓原鄉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重新與原鄉的生活文化產生連結,創造多元而有意義的教學場域,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未來,希望在您的支持下至善能夠繼續朝著這個目標堅持走下去。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