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舉辦首屆校園族群友善獎

至善舉辦首屆校園族群友善獎

公共溝通部

致力打造多元文化共融的友善校園環境


圖為得獎者頭戴花環與至善董監事共同合影留念。左起:至善董事林雍智 、金山高中老師黃曉慧 、至善董事吳咨杏 、巴楠花國中小學主任莊宜螢、鳳山高中校長吳曉暢、至善董事長紀雅雲、八斗高中校長許文璋、監察委員葉大華、至善執行長洪智杰、明道高中老師蔡明恆、尖石國中校長彭清宏、花蓮女中老師季紅瑋、至善董事李明政、至善董事王亞維、至善董事汪明輝

至善在台灣長期推動原住民族兒少發展工作,從服務經驗中常發現,原住民族兒少從國小、國中、高中職到大學的過程,在校園中仍常面臨個人、組織、制度等不同形式的歧視,而這些歧視或隱微歧視讓不少原住民族兒少失去對教育的興趣,也失去對自我族群的認同。

為提供更貼近原住民族兒少需求的服務,至善於民國111年完成原住民族校園歧視的初步研究,透過深入訪談,掌握不同地區(非都會地區)原住民族學生在校園所面臨的歧視形式、種類及差異性。研究發現,原住民族兒少的共同經驗為:社會支持網絡薄弱,校園未建立相關歧視申訴管道與流程,使其面臨來自他人、組織、文化種族主義的歧視壓力時,導致在人際交往、個人權益及族群認同的正向發展屢次受挫。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根據統計發現,原住民族青少年中輟或辦理休學的比例是一般學生的2至3倍,探究背後原因發現:許多偏鄉原住民的孩子在高中階段離家外出求學時,更容易遇到族群的「隱微歧視」。而所謂「隱微歧視」並不是指比較小或比較無害的歧視,而是隱藏在主流社會中出於無心或是不自覺的歧視言語,如「你是原住民喔,那你唱歌應該很好聽吧!」、「原住民運動應該很好吧!」、「原住民一定很會喝酒吼!」等讓被歧視者感到不被尊重及不舒服,這通常是來自偏見、刻板印象或其他交織性(兩個因素以上弱勢)歧視,常常一個不注意,就造成生活中的「隱微歧視」。

為了回應「兒童權利公約」(CRC)禁止歧視原則,至善自今年起著手推動「校園族群友善」計畫,設計包括「校園族群友善獎」、「歧視議題講座與研討會」及「校園歧視議題式遊戲(桌遊)的研發及推廣」等系列活動。其中第一屆「校園族群友善獎」在台大社工系Ciwang Teyra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兼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汪明輝副教授、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陳張培倫副教授、伍麗華立法委員等多位研究原民歧視議題的專家學者及兒少代表的推薦及評審下,選出在校園推動族群友善環境、教育制度及教學等相關事項,對於主流社會與少數族群和解有顯著貢獻的學校及個人共7名,其後並將舉辦分享會,邀請得獎者前進校園與原住民族國中或高中學生、國高中教職員分享得獎事蹟,藉此讓多元族群文化融合的價值在校園裡被看見被推廣。尊重多元文化是現代民主社會重要的價值觀,至善期許藉由校園族群友善獎的推動,能在原本的校園架構中,落實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接納,讓不同的文化成為彼此共同的資產,更讓不同族群的孩子都能得到真正有力的支持。

本期特輯將專文介紹第一屆「校園族群友善獎」團體獎及個人獎得主,包括高雄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學、基隆八斗高級中學、高雄鳳山高中等三所學校及尖石國中彭清宏校長、花蓮女中季紅瑋老師、金山高中黃曉慧老師、明道高中蔡明恆老師等四人,介紹校內推動之原住民族友善的相關教學制度、課程安排及環境空間等,與從事課程教學活動之教師或社團導師如何透過教學活動,包含教案及教材規劃,推廣校內對原住民族友善教學活動。


圖為獎盃的設計包含木頭. 鐵和大理石三種元素,象徵多元共融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

會訊季刊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