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教學制度、友善課程和友善環境

打造友善教學制度、友善課程和友善環境

公共溝通部

讓多元文化成為學校最珍貴的資產

今年四月,國內某所高中學生以「烯環鈉」(諧音:死蕃仔)作為園遊會文宣的新聞,引發各界的關注與討論,由此可見,校園中的「歧視」現況,已是不容忽視的議題。而學校如何透過教學制度、課程設計及環境空間的營造,讓多元文化成為學校師生間最珍貴的資產,考驗著師長們的智慧。第一屆校園友善獎團體獎得獎的三所學校:高雄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基隆八斗高級中學及高雄鳳山高中,長期於校內推動原住民族友善的教學制度、課程安排及環境空間,且營造與學校所屬社區友善互動,讓每一個學生穩穩被接住。

高雄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


圖為師生共同進行倉祭儀式

位於客家聚落的高雄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校園內有布農族、排灣族、拉阿魯哇族、客家人及漢人等多元族群,在課程設計上考量各族群需求、族群特性及文化而設計。在招聘教師上有嚴謹的審查機制,應聘的老師必須具有多元文化能力,以原住民背景的師資優先,且必須願意長期(至少五年)投入校園。在多元族群地區推動實驗學校有其一定的難度,校長與老師們在和家長與社區溝通的過程中花了很大的努力。每學期的開學典禮,學校會敞開校門,邀請家長和社區的人來觀課,校方會清楚地介紹學校的理念和教育方針,使家長和社區都能夠認同。


圖為教師全程使用英文介紹校園事物

課程設計上將九年一貫課程解構再建構成「四季四學力」課程,以布農族小米生長祭典季節為例,舉辦春學播種季、夏學射耳祭、秋學進倉祭、冬學年終祭,串聯各學祭的主題,包括:歷史踏查、生態探索、飲食律動、閱讀專題、影像記錄、圖騰藝術、歌謠樂器、Bunun文化、族語、國語、數學及英語。學校友善氛圍對學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巴楠花給予學生們非常大的支持與培養學生自信和表達能力,讓學生有足夠的能量及能力,面對主流社會的制度。

基隆八斗高級中學


圖為沉浸式族語課程上課地點

由於八斗子早期就有許多阿美族人從部落移居至此,因此學校裡的學生有30%阿美族人,70%的漢人,2019年八斗高中將「原住民藝能班」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班」課程,學校與社區緊密連結、資源共享,共備出原住民族課程,並打造沉浸式族語教學環境,向部落族人學習傳統文化與技藝;同時也使用移地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文化內涵、知識與技術,如校內搭建阿美族傳統建築物、至學生原鄉部落踏查等。而校園內阿美族的傳統建築物,是一個讓孩子們聚在一起的地方,可以在裡面生火煮飯,聊天分享心情或生活,使用率極高。校內營造了濃厚的族群文化氛圍,強調了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促進非原住民籍的同學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原住民族文化。


圖為原民學生、教師及耆老共同搭建的阿美族傳統建築物

此外,學校給予兩位原住民身分的年輕教師非常大的彈性空間與行政支持,課程設計包含原住民族文化(都市原住民)、社區實踐(走進聚落)、專題研究(思考與解決問題) ,採「師生共學」模式進行;同時注重師資的專業性,如成立教職人員教學輔導社群、固定辦理「基隆市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師資研習」,使教師共備課,互相交流、學習,進而培訓專業。

高雄鳳山高中


圖為原住民青年研究社提供學生原民相關資訊及書籍

鳳山高中是一所位在市區一般學校,原民生比例相對低,但學校仍積極對原住民學生投入心力,了解原住民生所遇到的困境與壓力,積極向教育部及原民會申請經費開辦原住民青年研究社團,凝聚原住民學生集體力量,並邀請非原民的同學參加,帶領學生共同討論在校園中遭遇到的種族歧視及刻板印象威脅,並思考因應對策,增加原民學生對族群的信心及認知,進而協助其在主流體制中發聲,以及爭取平等的對話位置,促進校園師生彼此認識,理解原住民族脈絡中的困境。

原住民青年研究社不僅只是互相陪伴與支持的團體,更是積極行動,讓正面的改變發生在校園裡的實踐者。參與學生身分不限原住民,原民學生的朋友或有興趣的同學會一同參與部落踏查、工藝課等課程。這樣彼此交流,理解彼此成長脈絡中的困境,這種連結真的讓人感到溫暖,更落實校園族群友善的理念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

會訊季刊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