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的陪伴

全心全意的陪伴

至善關心弱勢族群處境,從事兒童與少年發展工作,常講培力與陪伴,近幾年研習創傷知情照護,讓我對「陪伴」的品質有著更深的理解。

有個知名的心理實驗「面無表情實驗」Still-Face Paradigm,實驗者要求父親或母親在和嬰兒互動時不要顯示任何表情,並對孩子表現出輕忽、冷漠的態度,嬰兒很快會察覺父母對他/她的忽略而感受到壓力,他/她會立刻嘗試與父母互動,一旦努力無效,嬰兒會停止互動並且在情緒上退縮。當嬰兒得不到照顧者全心全意的陪伴,他/她的人際關係神經網絡發展就會受到抑制。

兒童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創傷知情專家布魯斯‧培理(Bruce Perry)博士在他的著作「你發生過什麼事」中提到,在各種童年逆境經驗中,嬰兒時期受到「忽視」的毒害尤深。因為嬰兒時期是腦神經發展最快、可塑性最高的時候,要發展大腦的任何部位,那塊特定部位一定要啟動,這種「特定性」原則適用於所有大腦主宰的功能,包括愛的能力。如果從來沒有經驗過被愛,那麼大腦中讓人類去愛的神經網絡就會欠缺。反言之,只要給予愛,就能讓沒有感受過愛的人學會去愛。

孩子需要全心全意的陪伴,而背負創傷經驗的孩子還需要特定的陪伴策略,這就進入專業範疇了。好在培理醫生研究團隊發現,影響一個人目前精神健康因素當中,童年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情感連結佳),其重要程度並不亞於童年負面經驗,甚至更勝一籌。這就呼應了所有創傷傳統療法的核心元素,且受到現代醫療忽略的,「恢復連結」。因此培理醫生藉由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傳統智慧提醒我們,去努力恢復一種有來有往的人際關係、親屬關係、家庭連結的情感。藉由分享經驗、一起面對挑戰去建立歸屬感,因為大部分的療癒都發生在社群中。透過有品質的陪伴,我們都可以是療癒師。

感謝您長年以來對至善的支持,讓至善團隊得以投入原住民偏鄉的育兒指導工作、舉辦校園族群友善獎、邀請越南團隊來台參訪、連結台灣愛心走訪海外服務,點點滴滴誠心誠意的陪伴,總是能療癒社會溫暖彼此,真是好快樂,好幸福!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

會訊季刊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