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心語

願族群友善 做世界公民

為了鼓勵各中學和其老師們,為少數族群的學生營造更為安全友善的求學環境,經過兩年醞釀一年籌備,第一屆「至善校園族群友善獎」終於在2023年11月17日舉行頒獎典禮,這個獎採用推薦制,希望減少比賽競爭的氛圍,期待得獎者的表現能引領教育風潮,鼓勵學校師生去覺察並消弭校園中的各類歧視現象,縱使遭遇歧視行為,也懂得如何保持自信自尊,並適切回應。

此次受到評審團表揚的得主計有團體獎 3 名及個人獎 4 名,他們對於校園友善所做的努力,在本期特輯中有專文介紹,很值得大家好好認識。

培力與陪伴 啟動善循環

執行長 洪智杰 

台灣對於去年的烏克蘭戰爭和今年的土耳其大地震,民間社會都有大量且持續的捐款,證明台灣人不但善良而且對於國際人道援助是樂於付出的。 

其實國際援助的型態除了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之外,還有一種『長期發展』類型,至善在越南的長期服務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越南在上個世紀經歷了七十五年的戰爭後,全國上下對和平發展的願望很強烈,從政策上導入許多國際援助資源,而來自台灣至善的民間友誼,展現出比傳統官方援助更深長的影響力。秉持台灣發展的成功經驗用教育翻轉貧窮的理念,至善透過越南助學計劃,二十五年來已協助九千多名越南中部的孩子翻轉人生。醫療矯治計畫成功治癒三千多名病童,推動愛心閱覽室受益學童更高達二十萬名。 

從「陪你長大」到「全民原教」

執行長  洪智杰 

至善長期在原民偏鄉推動「陪你長大計畫」,服務零歲到二十二歲原住民,支持他們順利度過出生、就學、就業各階段的難關。透過此計畫至善了解到大部分來自原鄉的原住民在十五歲之後都必須離家求學,因此原住民青少年階段所處的校園環境對少數族群是否友善,成為至善非常關心的主題。 

持續做有意義的事

至善基金會董事長 紀雅雲

至善基金會董事長紀雅雲

很榮幸被選為第六屆新任董事長。我要感謝前任董事長柯欣儀,在她廉正、慈愛、慷慨、謙遜、真誠的領導下,至善在新竹原鄉服務滿24年之際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成功購入新竹辦公室。

第六屆董事會由十二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所組成,其中有三位新董事:汪明輝、林雍智、羅德城,相信將為至善帶來活力和遠見。
董事會將全力支持至善所有工作和目標,和每一位辛勤工作的行政人員及社工;而每位董事也會從他們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盡其所能保護基金會和每一位捐贈者的最大利益。

疫情下的微光

四月和五月是螢火蟲的季節,天氣正好,邀了三五好友走進新店和美山賞螢散心。為了不影響環境,賞螢民眾們很有默契地避免打開手電筒,讓眼睛慢慢適應夜色,加上有社區保育團體的投入,指標清楚,山徑交叉處又有義工幫忙引導方向或講解,驅散了眾人身陷黑暗的不安。

匯集民間力量開展亞洲四地服務

螢火蟲很活躍,成千上萬忽明忽滅的螢光點綴在林間草叢,呼應著天空閃爍的星光,有如置身仙境。在疫情又再次升溫的現下,身心獲得暫時的紓解和療癒。在感受這一幕的當下我瞬時聯想到,至善匯集民間力量在亞洲四地的開展服務,對受助者來說,是否也一如螢光星光,總能在黑暗時帶來溫暖,傳遞力量。

貢獻世界正能量

時光飛逝,世界與疫情共處兩年,在許多變化和挑戰中來到2022年。回首過去這一年,臺灣的疫情反覆卻比其他地方平緩,讓我們更珍惜並感謝這一切,領悟到生活累也好、苦也好,感恩平安就好。

在亞洲四地的服務,也因應疫情做出調整和改變。去年5月,臺灣疫情三級警戒發佈前,至善迅速做好居家上班準備,維持運作以確保孩子的資源不中斷。這間接也加快了至善的腳步,讓我們更快完成數位轉型。居家期間,我們特別募集線上學習所需要的平板電腦,確保孩子學習不間斷;而陪力婦女工作的方面,除發放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調整成線上培訓外,也協助100個大臺北地區家庭申請政府紓困、進行家訪並提供婦女生活紓困補貼。

在台灣的我們,也經歷了嚴重破壞社會信任的詐騙事件,至善全體同仁都很沉重也很遺憾。事發至今,我們加強資安措施,進行人員教育訓練,已將至善資料庫移轉至新的伺服器,增加系統監測工具,完成網站異常程式檢測等。

孩子的成長不等人

執行長    洪智杰

深耕尖石後山原住民孩童服務,至善發現,在山上大約三個孩子就有一個有學習落後的情形,這個比例和國內其他兒少團體調查偏鄉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27%相近,而且都遠高於WHO統計的6%至8%。

學習落後對山上孩子的影響深遠,家長因忙於生計而忽略幼兒時期的照顧,學校又面臨教育資源不足,孩子就一路落後下去,影響國小及青少年的學習,進而影響就業與人格發展。

15年前,至善開始推展「國小教育支持方案」,補充山上孩子特殊教育資源,今天這項服務已擴及尖石前後山及竹東地區大約10所學校及公立幼兒園,每年由至善支持上山的專業老師有7-8位,專業領域涵蓋心理諮商、早期療育、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等,受惠的孩子每年有數百人。

一起看見都市原住民

  根據原民會統計,已有近半數的原住民遷移都市以求更好的就學、就業機會,這一群「島內移民」又稱為「都市原住民」或「都原」。都原面臨的生存挑戰包括高勞力、低所得、低教育程度,家長、孩子生存及發展困於弱勢循環,卻少有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重視「被忽略」的他們。除了結構性的社會生存壓力,一般人強加在原住民身上的各種文化標籤與刻板印象,亦為他們在陌生的都市生活帶來不安和恐懼,限縮了發展的機會。

阿福種下的一畝福田

  年初,越南工作站傳來阿福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我感傷又感嘆,阿福用他殘破的身體,造福了成千上萬的中越孩童,真是個小菩薩!對阿福而言,這是解脫,阿福的母親心中縱有許多不捨,也總算是可以卸下肩上重擔了。

  我是一個醫生,20多年前,我透過內人接觸到至善,從一個幫忙發傳單、湊熱鬧的志工,1998年因緣際會促成阿福跨海來台灣林口長庚動顱顏矯治手術,從此,我成為至善的醫療顧問,也一路看著阿福長大。

  因為來台灣手術,小阿福活下來了,但眼睛仍舊看不見。阿福返回越南後,我和至善同仁仍不放棄尋求醫治阿福的任何機會,甚至帶著他遠赴胡志明的醫院照X光,復健師也固定到阿福家中為他復健。直到四歲,經台、越兩地的醫生評估,阿福此生都必須臥床仰賴媽媽照顧,至善便把阿福的照顧專注在他的營養補充,並協助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幫阿福家裡買了房子,幫助阿福姊姊去上學,讓阿福的父母無後顧之憂照顧阿福。

  阿福可說是至善的緣起,因為他,至善展開越南醫療計畫,透過和越南當地醫院的合作,從醫生下鄉為孩子篩選、評估,到孩子到醫院動手術,以及後續的復健和追蹤,每一個環節,都是由越南當地人執行,當中包含至善越南工作站的同仁。「醫療在地化」是計畫最可貴之處,它讓計畫可以持續不中斷,至善扮演的角色就是溝通的橋樑、連結資源。

訂閱 RSS - 至善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