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校園族群友善獎

第二屆校園族群友善獎

走入教室的原民議題

公共溝通部

至善在台灣長期推動原住民兒少福利,從服務經驗中發現,原住民兒少在求學過程中常面臨個人、組織等不同形式的歧視,而原民學生面對歧視時,普遍會有社會支持網絡不足、校園缺乏相關申訴管道,使他們在面臨來自個人、組織、文化的歧視壓力時,易在人際交往、課業和族群認同的方面受挫。

為了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至善從去年開始設立第一屆「校園族群友善獎」,今年展開第二屆選拔,希望能以鼓勵的方式促進校園友善的目標,並且在頒獎過程中,透過獲獎師長分享不同的成功經驗,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培養世界公民素養習得多元共存的能力。

 

從農耕到舞蹈,深入原民歷史與文化

族群友善獎分為團體獎與個人獎,其中今年的團體獎由屏東縣來義高級中學與花蓮縣私立海星高級中學獲頒,它們各別從「多元文化交流」與「探索原民社會議題」等管道,積極促進學生對族群文化的認同與理解。

在「多元文化交流」方面,屏東縣來義高級中學的原住民實驗班,邀請排灣族部落耆老協作「傳統農耕」課程,學生不僅透過實際耕作與收割傳統農作物如小米、紅藜等等學習農耕技術,更學習歲時祭儀的內涵、祭典儀式。還有在課程中學習排灣族文化,深入了解圍舞的意義,並在畢業傳統舞會,與原民同學穿上族服跳勇士舞。而花蓮縣私立海星高級中學的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班,則以「部落踏查」讓孩子至部落謙虛學習部落文化、了解部落面臨的社會議題。

 

圖為來義高中邀請排灣族部落耆老協作「傳統農耕」課程

除了以親身實作和踏查深入部落文化之外,兩所高中也非常重視培養學生「探索與思辨」的能力。

花蓮縣私立海星高級中學開設「原住民公共議題課程」,藉由討論如「都市原住民居住正義社會運動」等議題,培養學生思辨及表達的能力。而來義高級中學致力於原民與非原民教師共備課程,開設「原住民族議題」、「部落專題研究」等課程,促使學生理解原住民族歷史脈絡,另外也在圖書館中提供社會運動、原民文化等書籍,並由學生自主推薦書籍,達到學生彼此間的交流互動。

 

圖為海星高級中學開設「原住民公共議題課程」

推廣原漢交流,相互理解與學習

在個人獎部分,台北原住民族教育中心白紫武賽亞納主任在原住民占少數的台北地區扮演著促進原漢交流的重要角色,九年來於非原民學校推動全民原教,研發創意教材,落實族群平等的理念。

白紫主任表示:「族群議題不是要去引發多數族群後裔的內疚感。而是要先了解過去的經歷,減少誤解,才能正視歷史犯下的族群衝突與壓迫。」他以「原住民升學優待」為例,說明這令許多漢族學生感到相對剝奪感的政策,其實是因為學生無法理解原住民族過去受壓迫所需,才會有這樣的人才培育管道。

圖為台北原住民族教育中心白紫武賽亞納主任在原住民占少數的台北地區扮演著促進原漢交流的重要角色

羅東高商簡瑛欣秘書雖然非原住民族,但是他積極促使原民與非原民的學生交流,帶學生以實地的部落踏查與田調,了解原住民文化及困境,從而破除彼此對原住民的歧視與偏見。

他還提出「水稻見學」計畫,辦理「食農教育課程」。長期與樂水部落合作,與族人共同復耕小米,嘗試將米穀粉與小米結合,創新食物的口感,以提高小米的使用、促進部落的生產。另外還將此計畫安排在餐飲科課程,培養學生的飲食教育,包含如何施有機肥、米種選擇、有機農法、收割與碾製等課程,讓學生親身踏入農田收割農穫。

 

圖為羅東高商簡瑛欣秘書長期與樂水部落合作,與族人共同復耕小米

建立友善的校園,就是建立友善社會的第一步。至善希望未來看見全台的校園都能加入行列,成為多元族群孩子有力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起點,讓社會循序漸進的改變及移動,也讓未來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自信、勇敢地成長。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

會訊季刊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