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特輯】Go back to basics, but not magic /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銀螢

【至善特輯】Go back to basics, but not magic /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銀螢

今年四月有幸與學前教育界夥伴到司馬庫斯等新竹尖石後山幾個部落拜訪幼兒園並參加高峰論壇…

在我聽到、看見部落族人如何關懷並實踐他們的幼兒教育與照顧後,在此分享兩個主要的觀察和省思。

共作、分享與共育的部落精神

在司馬庫斯時, 負責教育的部落領袖「拉戶」(音譯)強調希望孩子可以留在部落就學,使得部落的文化得以延續與發揚。他們很自豪,族人自己找材料蓋學校,遵守傳統建築工法,紮紮實實地,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孩子們參與「保種計劃」,從小學三年級以上,每年都要一起學種小米。展現一種守護部落核心精神,土地的共有共治到共享共生的生活。

世界童軍創辦人貝登堡爵士,曾批判學校裡很早就教孩子「競爭」、在群體中的去爭排序。相對於爭取(其實就是搶、搶先)才能出頭的思維,我卻在這裡親眼看見共作分享與共育的部落精神,這並不是我們一般在工商社會所熟悉的競爭以求取成功的想法。我所看到部落教育生活實踐,似乎是回轉到那種與土地、與社群共好的創造本質。

部落媽媽老師重視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從這趟實地探訪中了解到,這幾年部落開始思考設立自己的幼兒園,至善基金會在此成立部落幼兒照顧中心,培力部落媽媽成為老師,發展屬於部落的特有文化課程。在這個泰雅族部落裡,從家長、牧師、甚至小學生都可以是幼兒們的老師,山林就是教室,部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就是教材。我看到老師們放手讓中、大班的孩子合力完成中午要吃的餐點,才5、6歲的孩子,拿著菜刀整齊地切著,專注的神情、彼此合作的愉悅、以其將做好的食物分享大家一起共食的那種自信,讓我感動不已。

台灣的幼兒園一直都不缺乏花俏的課程,然而我在尖石鄉泰雅部落中所經歷到的感動是:回到與環境及社群共好、共享的教育初衷,以及培養幼兒生活能力的學前教育目標。這是我認為的go back to basics,而不是magic。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