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新聞】讓原住民(少數民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幼兒照顧模式 / 企劃宣傳部 王顥學

【至善新聞】讓原住民(少數民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幼兒照顧模式 / 企劃宣傳部 王顥學

五歲的白族小姑娘小妮,就讀玉龍縣九和鄉內的幼兒園,她和園內大部分的孩子一樣,是留守兒童,父母遠在浙江打工,她則在家由祖父母照顧著,爸媽幾年才回家看她一次。家裡的房子隨著父母親打工收入漸豐,越修越漂亮,但少了父母的陪伴,加上70多歲的爺爺、奶奶是文盲,小妮親情缺失嚴重,文化熏陶淡薄,幼兒園裡教的又是漢語漢字和算術,小妮的臉上,已經很久看不見孩子應有的天真燦爛的笑容了…

在雲南省麗江玉龍縣裡(麗江共有一區四縣),3-6歲的學前孩童約有6600人,像小妮這樣狀況的孩子又占了約7成。

許多偏鄉少數民族為了生計外移謀生,導致大量的留守兒童產生,然由於偏遠山區幼兒園老師都是由小學合併後剩餘的師資和即將退休的小學老師來擔任,所以,他們依循著教小學生的方式來帶幼兒園的孩子們,以寫字、算術和拼音甚至加上考試為主,除了孩子們在學齡前接受到的教育內容已經完全被主流文化所覆蓋,孩子們不再記得自己的家鄉、族群和傳統文化之外,所謂幼兒多元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也因為資源嚴重不足而被剝奪,看不到孩子臉上天真純樸的笑容。

主流文化的強烈衝擊,幾乎是以鋪天蓋地的速度席捲了在雲南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的少數民族山區。

十年前,台灣新竹尖石鄉泰雅族部落因為艾利風災,也曾經面臨了現在雲南玉龍縣山區裡的景況。因為交通不便,許多資訊和資源很難被輸送到部落去,以至於當地的孩子仍是以最傳統的家庭照顧模式被照顧著,衍伸出後續部落孩子發展、教育和傳統文化保存等等的問題。

為了好好照顧部落裡當時的留守兒童,至善組織了泰雅族婦女,結合部落的力量成立了第一所以原住民幼兒照顧為核心的養老幼兒照顧中心,解決了部落裡因為大人農忙或工作,疏於照顧孩子,導致危及孩子生命安全或是因為學齡前缺乏刺激以至於學習落後等等的問題,同時也培力了部落婦女最新的幼兒教育知識和技能,並融合在地文化,逐漸形成極具民族特色的幼兒照顧模式。

這個幼兒照顧的服務不但完整的照顧了原鄉部落學齡前的孩子,讓他們在安全及學習上不致匱乏,同時也穩定的培養了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最缺乏的專業幼照師資;此外,對於部落婦女及孩童來說,更因為在照顧的過程中融合了族群文化的內涵,讓部落的大人小孩們都產生了對族群身分的認同與歸屬感,進而產生自信。

至善在台灣新竹尖石後山所發展的原住民族幼兒照顧的模式,正是現在雲南偏遠山區裡極為欠缺的。除了將新的幼兒教育、觀念和方法帶入資源不易進入的偏遠山區,建立一套屬於自己族群的幼兒照顧模式外,民族文化和知識的保存也刻不容緩。為此,至善除了聘請台灣專業的幼教學者專家前進雲南將角落教學的觀念帶入當地幼兒園外,也邀請新竹尖石後山有十年原住民幼照經驗的媽媽老師們前進雲南山區,為當地幼兒園老師示範如何將民族文化、經驗和智慧融入幼兒課程中,豐富幼兒們的學習。

透過台灣原住民族與雲南少數民族的交流和互動,我們期待不同民族的幼兒教育,都能長出自己獨特的樣子;也期待不同民族的幼兒,能透過真正適合他們的教育及生活,認識並認同自己族群的文化,展現其族群自信創造未來。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