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特輯】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 / 認輔老師 何家雯

【至善特輯】偏鄉教育究竟缺什麼? / 認輔老師 何家雯

在參與偏鄉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交通,然而交通因素通常可以透過社工或老師的協助得到妥善解決。但實際到了偏鄉學校卻發現部分老師本身即抗拒進入偏鄉,教學較消極再加上文化差異,導致無法了解小朋友的內心與需要,也不清楚認輔的功能及重要性。同時,教師流動率大會使孩童缺乏安全感及自我認同度低,直接影響學習的穩定性。因此在偏鄉家庭功能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對孩童應該發揮更多的正向影響力。

多元教學與正向互相學習

偏鄉的小朋友因生活環境影響,0~6歲的幼兒教育相對較弱,老師必須體認在文化上(例如語言、高海拔沒有的作物名詞:鳳梨、芒果或不會將族語轉換成中文等)與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採取更多元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促成了解與確認孩童的起始點,進而調整為正向的互相學習,因為在偏鄉,老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學生。

為孩子訂定個別化的目標

每一個小朋友都會有自己個別化的目標,像在多感官知覺的部分,我就會評量出每個孩子為什麼不懂,到底是甚麼地方需要去協助。並使用不同的教具讓孩子去練習精細動作,訓練小肌肉讓手眼可以協調,也會學習認知,提升對日常生活、顏色、數字的認識,然後透過課輔增加孩子的社會性溝通。

透過觀察與互動發掘孩子獨特性

通常老師與偏鄉家長無法對話的原因是由於生活經驗與文化差異,這兩者也對孩童造成了影響,例如小朋友所學習的辭彙較少,導致老師對孩童的評估失準,然主流的評估工具通常會引發孩童自卑的心理。相反地,如果大人們能學習不單用分數看孩子,而是透過觀察與互動,相信就能發覺他們獨特性,引導出正面的學習模式。

在尖石鄉至善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努力了許久,因為不只在孩童的學業上,還有心理層面、家庭功能甚至急難救助等,至善都在幫助孩子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大人陪他長大。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