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新聞】大霸尖山下的幼照高峰會 / 企宣部 郭宜婷

【至善新聞】大霸尖山下的幼照高峰會 / 企宣部 郭宜婷

為喚起政府、社會大眾對原鄉部落幼兒照顧與教育權的關注和重視,並開啟原鄉部落托育與幼教界學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至善基金會於4月21、22兩天,在新竹縣尖石鄉後山舉辦了一場「大霸尖山下的幼照高峰會」。

這個活動共邀集了18位幼教領域的相關學者,一起上山走訪四個原鄉幼兒園的教育現場,瞭解到環境與法規導致的困境,也看到幼兒園的老師們為了部落孩子們的教育,各自開展出豐富且多元可能性的原鄉幼兒教育樣貌。

至善在尖石後山設立的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透過培力當地部落媽媽成為老師,讓族人熟悉的媽媽們來照顧自己部落的孩子們,也提供給部落媽媽穩定的工作機會;石磊國幼班老師們精心設計在地化課程,像是「我是小農夫」和「泰雅成年禮」課程,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文化;司馬庫斯幼兒園則是秉持著「部落有教室」的理念,依據部落需求設立自治的幼兒園。

然而,台灣原鄉部落的幼兒照顧與教育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兩大問題待解決,人力和空間;人力問題指的是專業照顧者無法長久穩定,空間問題指的是照顧幼兒的空間取得不易,建築招標困難,且常常面臨合法性的挑戰。

師資流動率高是原鄉部落亟需克服的問題,目前在石磊國幼班已任教第六年的吳珈瑋主任表示,這些年來已陸續換過10位老師與教保員,常常在老師剛適應環境,孩子們也剛熟悉新老師,就又換了一位新老師,老師與孩子們必須重新認識彼此與磨合。缺乏穩定的師資來陪伴孩子成長,也較難看見孩子們穩定成長的樣貌。

另一個空間的問題,秀巒國小田埔分校國幼班的教室修建,則是因為山區距離太遠工程不易,曾經招標流標11次,直到今年二月才正式完工開始使用;而至善基金會在2006年設立的養老幼兒照顧中心,則因為土地租約到期,在今年被迫拆除,沒了幼兒照顧的空間,原本在養老幼照中心的孩子們,則必須改到離家較遠的秀巒國幼班,或是由祖父母帶著孩子到田裡工作。

原鄉部落幼照面臨的兩大問題,往往也正是部落最急切的需求與心聲。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邱志鵬教授認為,原住民幼教應該以部落的需求為導向,教育部不要只是一昧地將原鄉幼照學校化,也要因地制宜,思考如何提供給部落適合的幼教資源與環境。

至善洪智杰執行長表示,原住民的教育權應該要回歸到部落,讓他們決定要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而政府也有責任保護原民教育權,但卻從未落實,至善將會繼續監督政府,也提醒大眾關注原民教育;在此同時,部落孩子們的照顧不能間斷,至善將會持續提供給部落需要的幼兒照顧服務,也期許各地的原鄉部落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孩子」。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