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馬拉松跑者—諮商心理師沈綠詩

山上的馬拉松跑者—諮商心理師沈綠詩

2021-09-28

1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留美歸國多年的沈綠詩認識了至善,一開始她以為是一次性上山到尖石山裡給孩子做諮商。沒想到,好朋友跟她說:「這是長期的唷!」個性言出必行的她因為已經答應在先了,  她笑笑地說:「我也沒有多想,就繼續做下去了。」

她真的沒有多想,沒想到自己開山路會暈車,原本想說帶著心愛的毛小孩(牠不只是毛小孩,也是一隻退役的狗醫生)一起為山上孩子工作,沒想到,毛孩也會暈車,人狗一起暈車,心疼毛孩的她,從此獨行上山。開著開著,這一條三峽到尖石的山路,她開了10年,從單程4小時「進步」到2小時,但路況險峻多變,她至今仍最害怕在午後起大霧中趕路下山。

上山教什麼呢?她一開始是銜命處理特殊個案,例如:霸凌、目睹家暴等孩子的心理諮商。隨著固定上山,她的特別課對象延伸到早期療育孩子,現在,她最常上的課是「正向潛能開發成長團體」,普及所有一年級孩童,採小團體(2-4人)方式,透過遊戲的媒介,她在課堂中引導孩子去觀察、體會、思考、分享與學習,目的是提升孩子正向發展。

當初一個點頭,轉眼變成一個十年不變的承諾,一星期有兩天到尖石後山,一天到尖石前山。以到後山為例,一週連續兩天上山,她的目的地不只一處,或是一堂課,而是後山三所學校輪流去。從八點半開始,40分鐘一堂課;一週2天,她總共上12堂課,採小班教學,一堂課平均3位學生,一週平均為25-30名孩子提供這堂在都會區也珍貴的學習資源。

「多數時間,我和孩子談心,要和兒童談心其實不容易,尤其是山上孩子的語言表達不那麼流暢。」上山久了,她理解山上的孩子的家庭、環境,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她慢慢等待孩子回應她。

小雨就是一個她慢慢等待的孩子,小雨在幼兒園早療時她就帶過,當小雨進入小學一年級時,,他跟著同學一起被分組進行「正向團體」。她說:「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場遊戲,以我對小雨的了解,這場遊戲小雨輸的機率很高。在遊戲過程中,我看到小雨因為與其他同學差距很大而感到十分慌張與挫折,但是他不斷地安慰、鼓勵自己,讓自己能持續地投入在這場遊戲中。而我也在這過程中,透過肢體語言給他支持與鼓勵。  我看到一個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儘管心裡很慌張但仍如此的努力、不放棄,那一幕深深的打動到我。課程結束前,我回饋給他:『我看到他一路如何的讓自己在遊戲中努力付出,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覺得那時的他很閃亮』。他聽完後,流下了眼淚,那是一種努力付出後被理解、被看見的眼淚,十分珍貴。

她看到小雨在被理解肯定下,從在課堂中的膽怯、沒有自信,逐漸開始長出自己的翅膀,用自己的努力與投入,經過了一個學期,他不僅已經趕上了同學的腳步,也能有自信地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想法與判斷。

綠詩就像一個山上的馬拉松選手,跑不停,因為山上難得有諮商心理專業師資,所以學校和至善也盡量讓每個需要的孩子都能上她的課,一堂接著一堂,她就利用課程空檔簡單吃自己帶上山的午餐,因為她總是趕著上課,便養成了吃很快的壞習慣,一度胃都吃出問題了。她邊吃著午餐邊跟至善同仁說:「現在我會提醒自己,慢慢吃!」

課堂上,她教孩子。下了課,她「教」學校老師。陪伴孩子,培力老師。她指出,「就偏鄉的心理諮商工作而言,較為不同的是需要做到對家長、老師及校方等系統的合作,對孩童也無法單從心理層面,而是全人的發展。」

她深知,對孩子合適的方法,家長和老師、校方也都需要理解、學習與合作,學習在平日生活中如何引導孩子。因此,她的學生,除了孩子,還有「大人」。十年下來,有心付出的老師,也和她「教學相長」,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為什麼可以連續十年上山?她停頓一下,想了想說:「看見孩子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