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蔓延的家鄉味——來自越南的范裴倫

讓愛蔓延的家鄉味——來自越南的范裴倫

坐落在桃園武陵中學旁的越南小吃店,是老闆范裴倫忙進忙出、傳遞食物溫情的地方,也是身為「5位孩子媽媽」的她,十多年來持續捐款認養的能量來源。

公共溝通部專員 陳怡君

1975年,來自越南的范裴倫因拿到大學的獎助學金而來到了臺灣,不料在半個月後,越南因遭遇戰亂而淪陷,讓她因而在臺灣落地生根。和至善的結識,范裴倫回憶起十多年前,在診所等待看診的她,隨興地翻閱起身旁的雜誌,是夾帶的一頁A4紙中,她看見至善援助越南的資訊。

那天打起電話,一捐600元後,范裴倫成為十多年來至善的長期認養人,每個月認養5位孩子,即使遭遇疫情重創時,一天營收不到500元;即使有著愛美的心,也只想少買幾件衣服,從不曾停止贊助。「少買一件衣服,一個孩子、那一個月就有助學獎金」她這麼想。他人的滿足遠比自我的富足來的珍貴。

這麼多年來的認養,范裴倫常說自己只是很好管閒事,但心中一直都留著一個故事。「我成長那幾年是越戰,在戰爭以前,我還算是一個大小姐,連燒開水都不會。」在一個砲彈來的晚上,她後面揹著弟弟、手拎著兩個妹妹要去醫院,急忙間,突然感覺到背後濕濕的,是弟弟的血整攤流在她的身上。那一夜,她失去了弟弟。「我會覺得,我這麼多年對別人這麼好、照顧那麼多人,其實有一種心態是贖罪,是跟我弟弟贖罪。」她自責自己沒能照顧好弟弟,如果當初將弟弟揹在胸前,是不是就能保護好他?那年戰爭,范裴倫只有13歲,身為家中老大的她,無助地擔起所有照顧的責任。

是這樣未盡的、遺憾的過往,范裴倫一直覺得自己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愛,比孩子所得到的還要多好多、好多。「我自己在臺灣也有生育孩子,在臺灣生長的他們是叫我『媽媽』。所以當認養的孩子叫我『mẹ』(註:越南語『媽媽』)那個字的時候,真的忍不住就哭了。那個字讓我覺得他不是我認養的孩子了,而是我自己的孩子。是那些孩子,讓我感覺到我有存在的價值。」

這些愛與價值,把范裴倫留在了臺灣,每天在餐館為孩子、家庭、上班族提供幸福味道,看著每一碗吃得精光的空碗回來,再用所賺的錢援助認養孩子,這十多年來的循環,讓愛不斷地延續、蔓延著,都是范裴倫心中,最大的滿足。

至善與越南:備受肯定的國際非營利組織(INGO)

2021年,至善基金會被認定為對越南國家永續發展有積極貢獻的國際非營利組織(INGO),獲得越南友好組織聯合會頒發最佳國際非營利組織獎狀。

至善在臺灣將近3000位認養爸媽定期資助及500位善心朋友不定期捐款支持下,協助4,034 名孩童完成各階段的學業,有 189 名孩童克服生活困境考上大學。並協助 97 名孤兒、流浪兒和貧困孩童健康快樂成長。

醫療計畫 協助 81 名孩童接受了手術,並設置一間残疾兒童玩具復健治療中心。
幼兒計畫 完成設置六間玩具圖書館,協助 1,882 名原住民孩子在校用營養午餐和喝豆漿。
閱讀計畫 完成建設 24 間愛心閱讀室,受助學校 296 所,受益學生約 149,000 人。閱讀成為學校正式教育活動,且能協助提高當地教育品質。

文章類別: 

一般會刊文章

會訊季刊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