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快樂大掃,掃出孩子未來 2016年成立的至善快樂大掃,培力都市原住民媽媽的家事服務專業,幫助媽媽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擁有翻轉未來的機會。 從原鄉部落下山來到都市,心存著理想、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大台北打拼,他們是「島內移民」,是身在都市的「都市原住民」,離鄉背井、缺乏親族支持,在高勞力、高工時的工作中流動,都市原住民孩子也因而面臨成長發展上的許多挑戰。 閱讀更多關於至善快樂大掃,掃出孩子未來
山上媽媽的煩惱 公共溝通部主任 顏瓊玉 美儒(化名)的兒子小克(化名)上了幼兒園後,她隱約覺得孩子有點「特別」,在學校老是坐不住,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總是哭鬧大叫,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不受控制、頑皮、不聽話」 ,園主任也有跟她提過這個情形,提醒她要多留意。 美儒要工作、忙家務,還有其他孩子要照顧,一整天忙得團團轉。有一天,她又被小克的「不聽話」搞得很疲憊,忍不住出手打了孩子。晚上,她看著孩子的睡臉,對於自己白天動手感到自責和懊悔,突然驚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她必須面對與處理。 美儒發現自己其實是害怕,一來不想真正面對「萬一孩子真的有問題呢?」,二來她不知道怎麼跟家人開口「我覺得孩子需要協助」,「孩子不是笨,只是慢,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她身邊的親朋好友總是這樣說。 閱讀更多關於山上媽媽的煩惱
與孩子共學的一堂課 公共溝通部主任 顏瓊玉 在山上,孩子不會告訴她現在是幾月份,或者直接說出是春夏秋冬哪一個季節,而是說,「水蜜桃的季節到了、桂竹筍季節到了,可以打獵的季節到了。」對家雯來說,這是她從孩子和部落老人家身上學到、認識大自然的寶貴經驗,和她既有的生活經驗是截然不同的。 至善挺上山的老師,從山下來,他們不厭其煩、不厭其苦,只為給山上孩子上一堂特別課。別以為這一堂課是老師單向給予,早期療育的家雯老師說,這是她和孩子們共學的一堂課! 閱讀更多關於與孩子共學的一堂課
至善補洞,我心安了! 公共溝通部主任 顏瓊玉 余慧玲是南投埔里人,平地人,因埔里本身是賽德克、布農族、邵族等聚集地,她從小就對原住民不陌生。大學,她讀教育,因參加社團而走進尖石鄉後山地區,一停留,就是二十年。如今,她已在後山小學任教多年。 因為對部落孩子無法割捨的一份情,她大學畢業後加入一個兒少社福機構擔任課輔老師,在服務期間,她因為無力協助某些她認為是「最弱勢的孩子」,襲上心頭的挫敗感常常讓她半夜睡不好醒過來哭泣。 閱讀更多關於至善補洞,我心安了!
為什麼要挺老師上山? 公共溝通部主任 顏瓊玉 我們看到孩子因童年時期缺乏陪伴,而有了伴隨一生的發展問題,如學習落後,或者是發展遲緩錯過早療黃金時期,導致求學時期陷入補救的惡性循環,影響成年後就業與生活。 至善在新竹縣尖石鄉、五峰鄉,以及竹東鎮長年服務當地的原住民孩童,我們看見,當地因為地處偏遠,許多孩子的父母因山上生計機會較少,外出打工,孩子是隔代教養甚至是寄養親戚家;加上偏鄉學校師資編制少,且教師的流動率高,造成孩子缺乏大人穩定與完整專業的陪伴與支持。 閱讀更多關於為什麼要挺老師上山?